杨军(左)到小卖部,提醒“不戴口罩禁止入内”

  本报记者 田嘉 张蜜
  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分布面积广、外出务工人员多、人们传统观念强,农民防控意识相对较弱,防控手段相对较少,因此疫情防控农村也是主战场。连日来,大连海洋大学派驻建昌县素珠营子乡王君杖子村“第一书记”杨军,挨家排查、搞宣传,构建起疫情防控的第一条防线。“省里已经发通知了,企业暂时不开工。咱就先安心在家歇几天。”2月4日一大早,杨军又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到有外出打工想法的乡亲家做政策解读,到小卖部帮助张贴“不戴口罩禁止入内”的“告示”,到养殖场宣讲防疫时期如何消毒杀菌……连日来,杨军一直和村里的乡亲们站在一处、干在一起。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书记,杨军原工作单位在大连,老家则远在山东。儿子才两周岁,爱人又有了身孕,春节假期难得陪伴家人。可惦记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六凌晨,他便自驾七个小时,从山东省德州市一路疾驰,回到王君杖子村。杨军说:“老婆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我放心。这个时候,乡亲们更需要我。”
  特殊时期,村里的抗击疫情工作琐碎更需细致,不顾旅途劳累,到岗后,杨军一刻都没歇,积极与乡党委政府、派出所及村两委协调沟通,悬挂条幅、张贴公告和提示标语,及时构筑起抵御疫情的防线。此外,杨军心头最挂念的,是既要做好疫情防控,更要保住脱贫成果。
  王君杖子村地处偏远,13个自然屯(16个村组)散落在沟壑山间。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杨军向原单位求援,让无人机在小山村飞起来,航拍全村自然面貌,和村两委共同制定了“秸秆综合利用”、“果木认养”、“三峡黑鸡养殖”和“农家山庄”等发展规划。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信息性和资源性,他建起网店,帮助销售农产品。如今,全村的脱贫牵头项目——澳寒羊养殖发展态势良好,形成700只的养殖规模。“小杨书记”被老乡称为“羊倌书记”,去年全村已实现脱贫摘帽。
  “村里的养殖场,还有分散养殖户,我每天都转一圈。”杨军告诉记者,跟养殖户宣讲不要外出放牧,以在家饲喂为主;出门一定戴口罩;注意养殖场的消毒杀菌等等,让大家的意识提升起来,把上级的要求落实好,必须不厌其烦。养羊18只的余连纪,是赵仗子屯的养殖户,对杨军做了表态:“杨书记,你这么辛苦,大伙儿看着都心疼。放心吧,咱一定按你说的办。”

 杨军(右)和村干部张贴防控通告


  因为村部没有取暖和供水条件,杨军的宿舍本在素珠营子乡政府。这几天,他干脆住在村里的养殖场。为了驻村上山下乡方便,把轿车卖掉,换成二手越野吉普的杨军说:“村里坡多路弯,这车走啥路都没问题。住在这,能给乡亲当司机,大伙一旦有啥事,方便。”
  为了打好这场疫情阻击战,杨军现在每天都关注党媒发出的权威信息,及时做好通报。他还跟记者讲了一件事:前天,有个村民慌慌张张找来。听人说邻村有个武汉回来的大学生发烧了,已经被县里带走了,问有这事没有?杨军赶紧联系乡里、派出所,告诉了老乡准信:压根没有。
  “不能听信谣言、更别传小道消息。我还住在这,你怕啥?”杨军跟老乡说完这话,那个人乐呵呵地回家了。杨军说:“虽然我年轻,但乡亲们信任我。他们能看得到我,就心里有底,这就是我坚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