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政策突破激活一池春水 
实施“山城英才计划”广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创业,采取“事前补助”方式给予创业补贴;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用于支持教育卫生等重点民生领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专门制定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和政策性住房配建管理办法,“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来溪……近日,我市《实施“山城英才计划”广泛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及41项配套文件出台,“1+41”人才新政以前所未有的政策突破激发人才活力,为本溪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筑牢人才之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能不能招得来、留得下、用得好,往往取决于政策制定实施是否精准到位。我市强化顶层设计,在全面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基础上,市委部署开展了“人才兴市推进年”活动,全力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今年以来,市委先后召开 4 次常委会议研究重点人才工作,市委人才办深入重点行业领域与百余名企业高管、科研人员、专家劳模和师生代表面对面交流,17 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座谈、研讨,充分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和事业发展需求等情况,反复论证完善人才政策和工作举措。在此基础上,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实施“山城英才计划”广泛集聚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通过了“山城英才计划”若干政策措施41项配套文件,包括11项实施细则、12项操作细则、18项配套办法“。1+41”人才新政立足当前我市工作实际,着眼未来长远发展,建立靶向精准、务实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形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竞争优势。

  在制定“山城英才计划”中,我市因地制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1+41”人才新政创新亮点迭出。如,提出优化人才“全链条”服务保障,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其中,在强化人才住房保障方面,鼓励支持企业及用人单位多渠道解决人才居住需求,目前市本级可“拎包”入住的高品质科学家花园和人才公寓已通过立项评审,部分县区筹建的人才公寓正陆续投入使用。如,对公办学校、公立医院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通过设立事业编制“周转池”等方式给予保障,现已推动全市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分别拿出 195 个岗位、288 个岗位开展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为建设教育强市、健康本溪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再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专门制定了促进乡村振兴创业补贴政策,对毕业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在乡镇(涉农街道)、村创业采取“事前补助”方式,给予不超过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同时,要求市县涉农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实行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结对帮联工作机制,帮其协调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些政策措施和配套文件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贯彻落实,体现了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又切合本溪实际,非常接地气,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好政策要有好执行,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记者日前从市委人才办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山城英才计划”实施,已引进“带土移植”人才团队项目 8 个,引进高层次人才51 人,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2009人、高技能人才1627人,培训高素质农民等乡村振兴人才1122人次;建立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联系点,新建专家工作站2家、省级学会服务站3家、省级“科技110”服务站2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43 家、“雏鹰”“瞪羚”企业6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30 家,5 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87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 11.9 亿元;深入推进“智汇本溪·聚力振兴”活动,促成域内外专家人才与我市企业开展项目对接合作102项。我市还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升级,健全完善更加积极有效、更加务实管用的人才政策体系,集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促进各类人才在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建功立业。

  本报记者 张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