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开张一个月,卖书只赚了400元,可是看到小到十几岁,大到70多岁的读者在店里细细寻觅,选到称心如意的书籍后流露出的那份欣喜时,我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城市的喧嚣中守护山城人的精神家园
  ——独立书店经营者潘新泽的创业故事

  走进位于新城路65号居民楼里的“门洞里”书店,书中渗出的文化的芳香,令爱书人醺醺然,成为喧闹城市里一方安静的精神天地。

  在电子商务和网上书店的挑战下,实体书店面临着种种经营困境。但这家隐身巷弄、藏匿阁楼的独立书店,却以其独特的文化定位而得到长足发展。以书籍展售、读书沙龙、观影体验、创意餐饮等多元经营,这里俨然是个微型文化综合体。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新泽便是这家书店的经营者。

  “门洞里”的藏书都由潘新泽亲自挑选,从开始的1000册到如今的11000余册,来源于他多年如一日的累积。他放弃了榜单“畅销书”,更拒绝一般书店“标配”的学生教辅,而以人文社科、历史哲学为主要对象。他还研究店里的书知识结构严不严密,书籍专不专业,这些书能否体现自己书店独立个性。

  论比拼价格,实体书店很难长期与电商平台抗衡,潘新泽对此心知肚明。不过他会根据读者的喜好、当下流行的话题,甄选相应的图书,进行个性化的推荐,甚至搭配图书盲盒为读者制造惊喜。他还建立了书友群,在群里一些市面难寻的稀缺书也以平价销售,自然吸引了趣味相投的读者。自由在书架间徜徉、聚在一起看书聊天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些读者身处异乡仍要潘新泽将选好的书打包邮寄过去。

  创造这样一个空间,潘新泽还想让人体验到文化,以及得到身份的归属感。为此,他用上世纪的老物件装潢书店,书籍的展示架是古色古香的炕柜儿,顾客用的餐桌则是老式木箱,随处可见体现本溪历史文化的元素。他还制作了一系列以“我在本溪 我很重要”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印有现已消失的地标建筑的明信片、写着各条街道名称的冰箱贴、以本溪风景为主体的“小城日历”等等。

  要说潘新泽为何执着开这家独立书店,他说,一方面是对书的热爱;另一方面因为这里是我的家,希望能有一家书店守护山城人的精神家园,为家乡注入精气神和自信力。“书店开张一个月,卖书只赚了400元,可是看到小到十几岁,大到70多岁的读者在店里细细寻觅,选到称心如意的书籍后流露出的那份欣喜时,我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潘新泽坚信,书店可以给爱书人提供一个静心读书、分享感悟的空间,但核心还是“卖好书”。于是,他注重提升自己独立选品的能力,让书店“有内涵”地生长着。潘新泽盼望着,也许以后会搞个微缩版的移动书店,把自己筛选的部分图书带入地摊,用文字装点夜色,让人们在温暖灯光下阅读的身影成为我们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本报记者 车晓丹 摄影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