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市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五年工作成就综述之九

  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不断提升社会救助能力、积极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各项社会保险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着眼于保障改善民生,拓展工作领域,创新体制机制,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在服务大局中打基础,在保障民生中谋发展,在规范管理中求突破,实现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显著提升,为全市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我市将就业工作摆在“六稳”“六保”首要位置,从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入手,实行“输血式”和“造血式”就业双管齐下,关注就业指标,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重,保持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特别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行动,制定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共5个方面21项具体措施,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坚决稳住就业基本盘。加大对困难企业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市落实减免社会保险费、援企稳岗、线上培训、以工代训等一系列惠企政策资金17.9亿元。

  我市实行“输血”“造血”两手抓。一方面,积极发挥就业“输血”功能,实施援企稳岗行动,累计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亿元,惠及企业2000余家,稳定岗位10.2万个。落实以工代训政策,支持企业以训稳岗,累计为1700余户企业、23万人次企业职工发放补贴资金1.03亿元。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就业“造血”机制,为14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发放奖补资金780万元,为4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12万元,为152家创业带头人企业发放社会保险补贴资金946.6万元。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救助标准稳步提高,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其中,城市低保标准城区、县政府所在镇、两县其他乡镇分别提高32.9%、49.5%、56.7%,农村低保标准城区、两县分别提高58.5%、66.7%,分类救助实现城乡统筹。

  我市先后出台了《本溪市因病(残)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等系列政策,社会救助能力不断提升。实施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筹资143万元建成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四网合一”信息平台,10个部门及民办非企业和19家银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城乡低保及边缘对象减少了65%;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救助额分别增长21.95%、33.96%。助力脱贫攻坚,在收入认定、托底保障、临时救助方面出台一系列扶贫政策,对建档立卡中的民政保障对象给予更多政策保障。

  扶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积极扶持养老机构发展,发放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补贴、运营补贴、民办公助补贴共计3378.3万元。全市养老机构(含区域性中心敬老院)达146家,床位12069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由35家增长到128家,床位7093余张。

  为进一步改善养老服务发展环境,自2020年起,我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全市142家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签约率达96%。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农村幸福院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分别达112个、158个。

  社会保险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险工作也围绕民生发展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保险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兜住了民生底线。

  为积极推进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我市作为辽宁省首个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信息系统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信息系统上线运行,确保了全市3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顺利调待工作。企业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截至目前,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0.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3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3.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36.4万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本报记者 赵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