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原21中学正式成为市实验中学校区,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干得热火朝天。家住附近的王先生作为家长代表现场观摩工程进度,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等秋季开学,孩子步行不到十分钟就能到学校,多点时间休息和学习再好不过了”。这是我市科学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积极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教育投入逐步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教育发展格局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从改扩建幼儿园到规划城镇学校建设,从实施集团化办学到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位学生,正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兑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生承诺,助力本溪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以前我们上课单靠简单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三尺讲台,如今是用交互式一体机轻松完成一堂精彩的多媒体教学课。孩子们对新事物感到很新奇,这样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更能吸引他们。”负责电教工作的市北星小学教师程尚峰说道。教具的不断更新迭代,折射的是教育技术的演进,记录的是时代发展的变迁。沐浴着初夏的阳光,徜徉在校园内,很难想象这里以前屋残院旧、萧条不堪,学生上堂体育课,都会被脚下黄土操场上荡起的尘土变得灰头土脸。现在不同了,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窗明几净,标准的运动场、跑道,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笑容灿烂的师生,朗朗的读书声,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市教育体制改革步入快车道,先后新建改造了教学楼和塑胶操场,配齐了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实验室、图书馆等多功能教学设施,各级各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在平山区桥头镇中心校,硬件条件显著提升的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也有条不紊地开展。创客社团课上亲手搭建、编程,完成一个个有趣的任务,让农村孩子感受科技的美好,培养他们勇于探究、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学校善用乡村资源,开设了辽砚欣赏制作、泥塑、剪纸、手工草编等课程,随处可见的黄泥、玉米叶、河石等都成为孩子们创作的原料。他们在石头上画花草树木、人物脸谱,又把泥彩和卵石相结合,将美丽的世间万物浓缩于方寸之中。学校还把学习的阵地由教室转向了大自然,在校园里开发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让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学生们身上的变化很大,原本怯生生的孩子开始敢于交谈,脸上常常挂着笑容,业余爱好也更丰富了。“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让农村孩子也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学会了弹电子琴、吹巴乌、跳舞,比以前要幸福多了!”学生高婉童的家长感慨道。

  多年来,市教育局狠抓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作,规范指导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市幼儿园公办率达43.6%,保障了“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园需求。持续加大县域内义务教育统筹发展,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设各种特色课程。同时,加大普通高中和中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力度,实现了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一系列举措让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呈现新面貌,全市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提高。

  本报记者 车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