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人公:包全杰,辽宁凤城人。凤城市教育局原副局长,东方红小学原校长、党支部书记。他创建的“包氏教学法”,被称为中国小学作文教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曾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并荣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长”“辽宁省教改能手”“人民的好校长”等称号。

包全杰

1998年10月,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检查团的专家来到凤城市东方红小学听课,并当堂出了8个命题作文题。让专家们颇感意外和惊喜的是,这些与时事紧密结合的作文题,丝毫没有难住同学们。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在10至20分钟内就写出了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即兴作文。

这全赖于包全杰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

1983年,包全杰被任命为东方红小学校长。在深入各班听课的过程中,包全杰发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低下,写出的作文看不出各个年级的不同要求和特点,甚至连标题都大同小异。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包全杰发现,是作文教学出了问题。很多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的顺序,不清楚应该先训练什么,后训练什么,而是走捷径地“借用”起一些“万能文题”。题目雷同,学生们在写作文时也没有针对性,抄来抄去,日子久了,就把写作的兴趣都抄没了。

为了让学生们写出好作文,包全杰倾尽心血,掀起了一场小学作文“革命”。

学生没有写作兴趣?包全杰就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让学生们阅读各种报刊,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养成关注社会热点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老师们的教学顺序有问题?包全杰就使劲钻研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书籍,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三套《小学作文循序训练实验课本》,为老师们提供教学思路。

后来,《小学作文循序训练实验课本》获评小学作文教材一等奖,被全国15个省3000多所学校采用。他开创的教学方式被丹东市政府命名为“包全杰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

对于包全杰来说,从成为东方红小学校长的那天起,自己的一切就跟这所学校融为了一体。

包全杰

彼时的东方红小学是一座破旧的四合院,只有几栋简陋的平房和一个狭小的操场。一到冬季,值日的学生只能早早来到教室生炉子,浓烟就会笼罩整个校园。看到师生在这种环境下上课学习,包全杰心里不是滋味。他决心要把东方红小学打造成“花园式学校”。

蓝图有了,资金也很快在他的奔波下有了着落。1984年,教改、基建两手抓的包全杰,忙得脚不沾地。天不亮,他办公室的灯就已经亮了。深夜里,即使再疲惫,他也会打起精神到工地上检查一番。终于,一栋面积达3650平方米,并配有暖气的教学楼在当年拔地而起。冬季,师生们再也不用忍受烟熏之苦,家长们也不必担心孩子在教室里挨冻。

但是,包全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争取政府拨款,带领学校自筹资金,还捐出了将近40万元的稿酬,为东方红小学新建校舍和教职工住宅面积达23500多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条件。

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包全杰不忘抓队伍建设。来到东方红小学后,30多个寒暑假,还有18个除夕夜,他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十多年来,他编写的教材和有关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著,总文字量达450多万字。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包全杰的名气传开后,有教育机构曾想调他去当教授,并为他办理了调转手续,他没去,甚至有外省市开价5000元月薪,并为他安置全家,也被他谢绝了。包全杰说:“我离不开东方红小学,东方红小学虽然天地很小,但却是我从事教育教学改革、从事教学研究的基地。”

每个学期,他都坚持给全校教师上七八节业务辅导课,平时一有空就听课、评课,讲示范课。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先后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3人被评为省市级教改能手、教育新秀,335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的表奖。东方红小学也先后获得“全国农村小学作文实验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辽宁省教改先进集体”“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等500余项荣誉称号和表奖。

“利在于利万人,富在于富天下。”这是包全杰最喜爱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

包全杰

当了十几年的校长,校舍总面积翻了5倍多,学校总资产翻了10倍,可包全杰一家8口人却长期挤在只有36平方米的低矮平房里。自制的沙发用了十几年,外皮破烂了就买块布包一包;自己睡觉的床板断了,就用几块砖垫着将就用……

包全杰没钱吗?其实,多年来,包全杰的编书稿费和发行费有55万多元,只是,他把这些钱全都捐了出去。

1998年8月,包全杰的家乡红旗镇包营村来人看望他。聊天时,无意间谈起一位叫李长凤的村民,因为家庭贫困,没钱盖房子,只能捡别人家废弃的塑料布搭窝棚,一家人住在里面。包全杰听了感觉很痛心。

半个月后,包全杰专程坐了3个多小时车回到家乡,又步行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李长凤居住的窝棚。包全杰攥着李长凤的手,安慰道:“你要有信心,我给你出物资,你找人手,咱们要盖就盖个宽敞的房子。”回到凤城后,包全杰用自己刚刚拿到的7000元稿酬为李长凤购买建房材料,又租车把建材送到李长凤家,帮他盖起了3间新瓦房。

因为多年的忘我工作,包全杰积劳成疾,1999年6月,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弥留之际,包全杰仍惦记着奉献。红旗镇包营村的村口有一条小北河,河上没有桥,一到雨季涨水时,河水又深又急,村民出不了村,学生上不了学,只能望河兴叹。包全杰拿出仅有的8万元钱,又动员两个侄子拿出修祖坟的钱,捐建小北河桥。

1999年12月3日,包全杰去世,享年58岁。2000年9月5日,一座长73.4米、宽5米的钢筋水泥桥在小北河上建成通车,为了纪念包全杰,乡亲们把这座桥命名为“全杰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教40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包全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塑造了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