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三月,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金坑村村民万岁仁家的蒲公英基地里,看到蒲公英嫩芽儿已经破土而出,好似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暖意融融的世界。“‘婆婆丁’浑身是宝,嫩芽可以当菜吃,根晒干后可以泡茶,种子可以卖钱。”万岁仁略感自豪地说,“再过几天就能采摘出来,运到市场去卖了”。

  万岁仁口中的“婆婆丁”指的就是蒲公英,这种野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原本毫不起眼的早春野菜,为越来越多追求健康养生的都市人所钟爱,和香椿、芦蒿等一起被看成是珍贵的药食同源的“咬春”菜。万岁仁告诉记者,春节前后,一斤蒲公英甚至能卖到30元,这一转变让很多颇有远见的乡村人迎来了难得的致富机遇。

  2018年,他和乡亲们将蒲公英种子种在地里,短短4年间,他家的蒲公英产业发展成了规模。“从前这些东西不值钱,即使长得漫山遍野,也没人关心。现在,大伙儿都注重健康养生,这些东西一下子成了养生菜,靠着它们一年收入个一两万块钱,不成问题。”万岁仁笑着说。蒲公英生命力顽强,对于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来说,种植技术根本不成问题。只要定期除草、打岔就可以,其余的就交给大自然。

  午间阳光正好,站在蒲公英基地边上,好像闻到了新翻开的泥土的气味,也仿佛听到了蒲公英们努力生长发出的声音。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