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脱贫,农民致富,关键在村党支部。建平县榆树林子镇下窑沟村党总支通过产业带动、特色种植,让昔日的市级贫困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脱贫路上的“领头羊”。

  在下窑沟村脱贫户白永奎的大棚里,记者看到他忙碌地收拾豆角秧、采摘西红柿。提起脱贫的过程,白永奎感慨万分。

  “我是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脱贫,现在正常情况年收入10万左右,奔小康是有希望了。”现在,白永奎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

  放在五年前,下窑沟的村民们可没这个干劲儿。下窑沟村,十年九旱,人均薄地3亩半,赶上好年景,一亩地也就净挣四五百元。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赶上下大雨,好几天出不了村。缺乏产业,能人外流。年复一年,下窑沟戴上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如何拔穷根?下窑沟村党总支成员坐在一起反复研究探讨,最终给村子发展定了调——找能人回村,成立合作社,带着大伙儿一起发展产业。

  大家的目光一致聚焦到2组村民李国林身上。李国林很早外出学习设施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充裕的资金,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王福阳找到李国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李国林说:“王书记找到我,虽然我们不怎么熟,但我发现他是个比较务实的领导,也挺办事的,当时就答应了。”

  2010年,下窑沟村党总支共筹集85万启动资金,建起村里的第一片棚区,90个大棚、4500多延长米,开始发展设施农业。李国林给村民们做指导、当示范,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管理。当年,西红柿、芸豆等作物的高质高产,让村民对设施农业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016年,经过换届选举,李国林当选了下窑沟村党总支副书记。2017年,按照“党总支+经济实体+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模式,下窑沟村投资60万元建设冷棚19栋、1300延长米,组建了党建扶贫产业园,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1万元,纯收入5.5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2.2万元。2018年,争取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200万元,流转土地70亩,新建高标准冷棚40栋、2000延长米。党建扶贫产业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向贫困户分红6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

  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日光温室大棚、冷棚1000余栋,占地3000亩。年产蔬菜7500余吨,年销售额3500万元。全村户均增收4.5万元,人均增收1.28万元,棚户户均收入约15万元。全村的贫困户47户99人仅剩2户未脱贫。

  村里的改变,由扣大棚开始。原来“拼命”外出打工的人,现在纷纷回乡扣棚;原来贫困户在家等救济,现在都去棚内干活;下窑沟村,也从原来榆树林子镇17个村中最穷的一个村,变成现在的“领头羊”。

  谈起下一步发展,下窑沟村党总支书记王福阳表示,该村将把蔬菜批发市场建立起来,同时借助天然的九龙山奇石,发展乡村旅游,把下窑沟村的老棚区逐步的变成采摘园。(记者 郝申玉 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