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本溪,青山如黛、碧水潺潺,就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都飞来太子河里嬉戏。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作为国家绿色生态城市,我市以环境综合治理为牵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山城从一座“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转变为“看不够的城市”,随之而来的,还有市民日益增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空气治理:从“污染城市”到“洗肺城市”的逆袭之路

  “要说咱本溪这空气环境,那可是变化太大了。几十年前到处可见直排的烟囱,新上身的衬衫,只穿一天,衣领都是黑的。现在可是天蓝、水清,这几年钓鱼的也多了,看我今天的收获还不错呢。”太子河畔,钓鱼“发烧友”李先生说。

  据统计,201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19天、达标率87.4%,列全省第2位;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列全省第3位。

  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全市上下对做好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勇毅笃行。从2001年至今,全市累计关停、关闭小高炉、小水泥、小造纸等重点污染源300余个,其中本钢集团整体关闭了年产90万吨生铁,具有亚洲现代钢铁鼻祖之称的本钢一铁厂;累计取缔10吨以下燃煤锅炉826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55200余辆;累计搬迁市区内污染企业42家,建成了3个工业园区,1个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聚,重点项目向园区排放,集聚式发展。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炜感慨地说,我市通过多年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甩掉了“污染城市”的“黑”标签,换上了“洗肺城市”的“白”标签,由过去太子河水变黑,鱼虾基本绝迹的城市,变成了河水清澈,健身、垂钓游人如织的宜居城市。

  水源整治:从“鱼虾绝迹”到溪清水碧的转变之路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环境监管、开展流域综合整治、贯彻落实“水十条”等一系列“碧水工程”相关举措的实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9年,我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国控、省控断面水环境质量达标比例由2018年的57.14%提升到85.72%,列全省第2位。

  为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供水安全,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桓仁水库保护区内实施了生态移民和退耕、畜禽养殖综合治理、垃圾处理综合治理、河道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入2.88亿元,建设治理项目22个,目前水库水质持续良好。通过“碧水工程”实施的千金沟、福金沟、双泉寺沟、郑家沟和溪湖沟污水截流工程,将5条沟每天排放约7.5万吨的生活污水,收集到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截流工程的实施,完善了我市排水管网设施,使市区段全面消除了生活污水直排现象。截至目前,我市污水处理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这要是在以前,河边成堆的垃圾,异味能飘出‘八里地’,给钱都没人来。你看看现在,不光是枫叶广场,这太子河沿途都是遛弯的人,还有的是专门开车过来的。今非昔比啊!”住在太子城一期72岁的市民罗老激动地说。

  理念转变:从“卖资源”到“卖风景”的发展之路

  “过去我县国有林场收入主要是靠砍树,现在我们变卖木材为卖风景、卖氧气,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桓仁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草局局长王树杰说。

  桓仁县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但天然林禁伐政策实施后,由于可采伐的人工林日趋枯竭,守着绿水青山的国有林场却举步维艰,开支都困难。2010年,桓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国有林场改革推向“变砍树为看树、变卖木材为卖风景”的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和平林场的森林景观资源,当地八家国有林场集资共同开发,迅速打造出一流景区枫林谷,成为全国第一批森林氧吧,现在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900万元左右。10年过去,依靠“卖风景、卖氧气”不仅保护了宝贵的森林资源免遭采伐,林场也增加了收入,工人们摇身一变成为景区管理员、服务员,收入稳定丰厚。同时,带动了附近村民致富,周边村民每家每户年收入都达到10万元左右,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生态红利,我市旅游收入持续看涨,2019年,我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94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接待入境旅游者7.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全年旅游总收入3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8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旅游创汇1253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2019年,我市获评“2019年最受旅行者满意的中国旅游目的地”等殊荣。

  本报记者 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