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一栋酒红色二层建筑,在夏日乡村绿的底色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

“来吧,进屋看看。”主人李胜波热情地邀请记者。大客厅、大卧室、厨房、卫生间……走进这幢二层楼,记者发现装修得比城里的别墅还阔气。“房子两年前盖的,连家具一共花了好几十万元。”

说起眼下的生活,家住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北老爷庙村的李胜波话明显多了起来。

“从春节到现在挣了5万多元,开农机、打草块,没闲过。这不,头半个月,学会了用无人机打药,咱不光会开农机,还得会开‘飞机’!”

“我媳妇正学开车呢,等驾驶证一下来就给她买台车,方便接送孩子。”

36岁的李胜波有一张古铜色的脸,一看就是地道的农民。在北老爷庙村,他是出了名的种地好把式,但现在他不给自己种地,而是给别人种。

“李总找我帮忙种地,开农机一天赚1000多元,比种一亩地一年的收入还多!”于是,李胜波把家里20亩地流转,“跟着李总干,常年有活,一年至少赚10万元。”几年时间,他家的平房变楼房,生活越来越好。

“李总”是北老爷庙村党支部书记李怀志,也是怀志杂粮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很多村民在他那打工,大家更习惯叫他“李总”。

2002年开始做杂粮加工,现有两家加工厂,年产值七八千万元,“怀志杂粮”在全国知名的小米集散地——朱碌科镇的近百家加工厂中数一数二,生产的“硃碌科”小米不仅卖到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7月9日,在摆满杂粮产品的加工厂展品大厅里,李怀志介绍起来,十分骄傲。“最开始收别人的粮,后来为保证品质自己种。10年前,村里谷子种植面积一年也没几百亩,现在发展到5000多亩,全村六成以上的农民都种谷子。”

以前,北老爷庙村主要种玉米,一亩地年收入顶多几百元。现在,每亩地能保证收入1500元,农民还能另外打份工。李怀志一亩地只收农民150元,相当于种地费用的30%,另70%公司承担。“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让村民旱涝保收。

“这一片就是我们村的谷子地。”开皮卡进村的途中,李怀志停下来跟田边的刘发打招呼,谷子随夏风摇曳,三四十人正在地里埋头除草。

刘发是本村人,他帮李怀志管理谷子地。“从6月开始,得一直拔到7月中旬。”他笑着说,“今年雨水好,谷子长得好,草也疯长。咱是有机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和除草剂,网上好评度99%。”

一旁的李怀志补充道:“近两年,线上销量增得快,今年以来仅京东的一个店就已经卖了2000多万元了。”

“咱都跟李总借光了,以前靠地里那点收入,生活紧紧巴巴,年吃年用都不够。现在田地增收不说,家门口还能打份工。我家15亩地一年收入2万多元,加上打工收入3万多元,老两口在农村生活挺好。”刘发感慨道。

北老爷庙村村部,地砖铺成的广场干净整洁,村部前面一栋褐色的大房子挂着红色牌子——“建平县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两年前,村里购买了10台农机、3台无人机。“今年村集体收入20万元,能自己造血帮扶贫困户了。”李怀志说。

“咱村共有515户,4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只剩3户,今年将全部脱贫。”村妇女主任黄莉告诉记者。过去,村里是土路,现在水泥路;过去村里没有一分钱,现在农机合作社年年创收。环境改善了,村民舒心了,晚上没事都愿意到广场上跳跳舞。“这样的日子,有奔头!”

走·想

北老爷庙村的变化说明,农民种好地,一样奔小康。

“咱村种出来的小米,颜色好,口感好,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更有竞争力”,李怀志选的谷子品种叫“吨粘一号”,属于小黄米,是东北地区唯一大面积种植的,很受欢迎。另外还有“红谷子”和“黄金苗”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这些谷子加工成小米后风味独特,最高价卖到每斤8元钱,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来源,并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国内外。

谷子地长出“黄金”米,靠的是勤劳。

在李怀志看来,只要农民踏实肯干,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不是问题。他自己刚做杂粮加工的时候,舍不得雇人,体力活都是两口子干,小米要拉到黑龙江卖。后来,生意慢慢做大了,致富了,就想着带村民脱贫奔小康。“种地要赚钱,一靠品种,二靠品牌。品牌靠质量来维护,质量则需要农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热爱来保证。”李怀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