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诗经》记载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小康”更以它特有的吸引力,激励与召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而我对“小康”的最初理解却是从姥姥家的冬天开始的……

说起姥姥,她可是个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老太太,姥姥今年86岁了,骨子里既有怀旧情结又有前卫思想,对生活有追求,有期待,有憧憬,每每看到生活中的新变化,总是发自内心的感慨:“赶上好时代了,我也过上了小康生活”。是啊,不经意间,姥姥变老了,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却为跨世纪的老人们注入了年轻的活力,更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对我而言,儿时姥姥家冬天“难熬”的记忆,却一直印在心里,不曾忘记。

姥姥家小院儿的花开了。(摄影:闻静)

姥姥家在海城的农村,是一个虽不算富裕但却整洁温馨的小村子,我就出生在那里,小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我就跟姥姥一起生活,逃离父母的管控,在院子里追鸡撵鸭、捕蝶爬树,新奇与自在让我“乐不思蜀”,姥姥的呵护、淳朴的生活,让我的童年时光充满欢乐,但一想到院子里的“洋井”,心里便浮现一种莫名的伤感。每天早晨天还没亮,“咯吱咯吱”的压井声和姥姥拎水时给自己打气发出的“唉唉”声便会交织在一起,演绎出农村冬天辛苦生活的变奏曲。特别是冬天,“洋井”的周围已结满了冰,笨重的棉衣搭配着灰蒙蒙的清晨,姥姥迎着刺骨的寒风,小心翼翼地完成压井、提桶、倒水一系列动作,然后拖着笨重的身体,提着一桶一桶的水,一呲一滑来来回回十多趟,把屋里的大缸填满,为的是储备一家人一天的用水。结冰的院子光滑得像一面镜子,稍不留神,姥姥和水桶便会“人仰马翻”。这样辛苦挑来的一缸水,若是饮用的话,还要一次次用水瓢舀去上层蓝紫色的水污,我想要改变这种生活,却又无能为力。但我始终相信这样“难熬”的冬天一定会过去,属于我们的“小康生活”也终究会来临。在今天看来,如此简单的愿望,却成了儿时最大的梦想。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上了初中,伴随我成长的除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有我儿时那小小的愿望......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到了姥姥家里。晚霞满头的时候,我放学回家,妈妈神神秘秘地和我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姥姥家要通自来水了!我高兴坏了,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周末,我和爸爸妈妈迫不及待地赶回姥姥家,在一进房门的不远处,我看到了那个亮闪闪的自来水龙头,像钢铁战士一样,挺挺地立在了水缸的上方,仿佛在说“我就是幸福的使者”。我兴奋地轻轻一拧,便有清澈的水流出,蓝紫色的水污也不见了踪影,那一刻从心底里升腾的欢喜和对生活的那种满足感是前所未有的。我既高兴又激动,高兴生活带给我们的便利,激动姥姥再也不用承受冬天抬水带来的煎熬了,我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余光中,我看到了姥姥满足的笑容,好像在说,这个时代真好!

“洋井”变成了自来水,这种改变不仅标志着旧农村艰苦岁月的结束,也是新农村幸福生活的开始。如今,暖气取代了煤炉,空调代替了蒲扇,电磁炉让大灶光荣退居“二线”,摩托车、小货车、小轿车的普及结束了农村肩挑背扛的时代。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开始了新农合,农民享受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下的累累硕果,更坚定了携手步入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

正因为经历了“难熬”的冬天,才对充满“希望”的春天无限渴望;正因为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才对今天的美好生活无比珍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唯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才能让我们的小康之路走得更殷实、更精彩、更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