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40栋高标准百米温室大棚,开原市庆云堡镇三家子村以产业促发展,带领村民顺利走上了强村富民的“快车道”。5月14日,记者来到三家子村的高标准大棚产业基地。走进其中一栋大棚,葡萄香气扑面,一串串翠绿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

大棚的主人张志新正在给葡萄疏枝,看着满棚的丰收景象,张志新面露喜色。“这个大棚长206米,占地3亩,相当于两个百米大棚。我搞大棚种植已经16年了,还是头一次用上这么高档的大棚。”提起高标准温室大棚,张志新就有说不完的话。

张志新原来家里有两个小土棚种草莓,每年纯收入不到2万元,也想更新换棚扩大生产,但苦于没有资金。去年,三家子村建起高标准温室大棚,向村民出租,张志新第一个报了名。不用自己投资就能用上高标准大棚,张志新抓住机会转型发展,跟着四平来的葡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种上了不愁销的玫瑰香葡萄。如今,大棚葡萄已经硕果累累,5月末葡萄将成熟上市,预计纯收入可达12万余元。

2019年之前,三家子村年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没有集体经济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认识到这一点,三家子村“两委”班子多次研究讨论,决定依托村里传统大棚种植技术优势发展设施农业。有了想法就马上行动,三家子村积极向上争取国家补贴和乡村振兴项目基金300余万元,流转土地200余亩,投资建设起40栋高标准温室大棚。

“我们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基地建成后又以百米大棚租金1万元的优惠价格租给村民,这样一核算,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20余万元。流转土地后,村民还可到大棚里打工,实现双收入。”三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关立国告诉记者,产业基地每年可带动80余名村民就业。

三家子村村民王清维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长年需要人照顾。他和老伴刘香芹每年仅靠10亩地的微薄收入生活。产业基地建成后,刘香芹就到大棚里打工,每个月能赚工资2000多元,守家在地还能照顾老伴儿,这让老两口很知足。

“强村富民的路子选对了,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关立国告诉记者,村里还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计划进一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争取带动更多村民,让全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共同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