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地书简中,偶尔掺杂些国事、时事,可让人搜寻出书信的周遭背景,而感动人心的往往还是那些日常生活与工作琐事。本周书单的主打推荐是著名学者莫砺锋与妻子的两地书——《嘈嘈切切错杂弹》。书中所写,除了追昔忆旧、访古寻幽、异乡人情风物之外,皆为往来书简,而以普通人生真善美熔炼而成的自然清醇之味,正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和谐优雅之音。

在别人的字句里,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换句话说,阅读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青年译者陈以侃的回答是:“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与此同时,他写下了《在别人的句子里》这本读书笔记,引诱更多的读者进入文学的世界,亲自去解答以上问题。本书中的每一章均以一位作家为题,包括人们熟知的菲茨杰拉德、毛姆、翁达杰、塞林格等,所涉及的书目不胜枚举,其中要数英美文学占比最大。不过,陈以侃并不建议人们执着于某些经典名著,相比之下,认清“此生无论如何非读不可的书”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读完的事实或许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一本为自己量身定制的书去看,才会收获真正的“快感”。

《嘈嘈切切错杂弹》

这是古典文学专家莫砺锋与妻子陶友红“合著”的一本书,内容颇为别致:第一部分收录莫砺锋作品36篇,多数是发表于报刊的散文随笔;第二部分是陶友红作品22篇;第三部分是莫砺锋几次出国及访学任教期间俩人的往来书简。可能最后一部分尤能引起读者兴趣,书信呈现出的事业与生活,时代与个人,乃至家庭琐细,儿女情长,都颇耐人品味。

《生活在别处》

舞台,大概是人生的一种“别处”,参与戏剧表演和研究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生活在“别处”。观剧者也是同样,通过“别处”的生活观照自身,从而使得生活本身更加完整而富于意义。作者傅谨对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的本质和形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于是他的戏剧随笔在老辣的文风中,也总有着难以消除的悲怆的情感。

不想失去“别处”的精神,恰如我们不想失去生活本身。

《在别人的句子里》

因翻译毛姆、麦卡锡等英美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且译笔出色,青年译者陈以侃渐为国内侧重欧美文学的读者所知。相当可观的欧美文学阅读量、对作家轶闻往事信息的熟悉以及编辑、译者、书评人等多重身份,令他有足够充实的积累和多元而开阔的视野,进而在这本聚焦纳博科夫、翁达杰、毛姆等国际级作家及其作品和若干欧美文学话题的随笔集中呈现出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强烈的个人趣味,文字风格迂回、风雅,写作姿态幽默而诚恳,行文的流畅随性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他对文学的虔敬之心和写作的小心翼翼上的。这些随笔中的素材和佐料,有时候并不鲜见,难得的是作者总能另辟蹊径品味出别样滋味,也有些他从欧美文学书堆字缝中读出的“新发现”,在文字中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