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已悄然立夏,梨花雪白燕子回。在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棚甸子镇巨户沟村,一座占地2800平方米的光伏电站格外显眼:4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500块蓝色多晶硅组件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配电室内,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电网。

  巨户沟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632口人,且仅仅依靠玉米大豆等传统作物生活。“俺们村窝在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多年来经济一直发展得特别滞后。”村主任李维国说,“后来,市审计局发现这里光照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达到2000小时以上,就给俺们安了一座135千瓦的光伏电站。收入除了收归村集体,用于支持扶贫开发和日常维护费用,还会分给建档立卡户,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该电站从2017年春天开始投资建设,当年冬天就顺利投入运营,既符合了精准扶贫战略,又符合了国家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一开始时,老百姓根本不信这些太阳能发电板能赚钱。因为担心投进去的钱打水漂,对村两委特别不满,说丧气话的,出面阻拦的,什么样的都有。”回忆起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时的情形时,李维国感慨万千。虽然自己心里也没底,但李维国还是带着村民和扶贫干部一起在光伏场院里装上了设备、架起了线路。到现在为止,电站已发电约36万度,累计创收27万多元。村里建档立卡户的数量也逐年减少。

  在电站运行进程中,市审计局定期邀请技术人员对电站进行维护,保障电站平稳运行。该村也聘请3名建档立卡人员负责电站的日常看护工作。“每天按时按点儿给光伏板擦擦灰,清理周围的垃圾,一个月就有稳定的工资,还不耽误干自己家的活儿,日子比从前好过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建东笑着说。

  谈起接下来的发展,李维国告诉记者,该村还打算结合本村优势农业、林业资源开展多种“光伏+”应用,将这座电站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