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已近尾声,但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武兴农牧场的包装车间里却依然一片忙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工。

  “我们正在打包装箱的‘精品花生米’是按照订单销往加拿大的。”场长武佩坤告诉记者,自去年11月到现在,武兴农牧场生产的“精品小杂粮”系列产品以每个月至少两个集装箱的数量,稳定地输出加拿大、美国等市场。“过去,一直是我们买北美的粮食,现在咱也实现了‘逆袭’。”武佩坤自豪地说。

  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品牌战略引导下,武兴农牧场作为全县农事龙头企业之一,一直坚持种植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作物,他们从生产源头把关,瞄准高端市场,以“农场+农户+基地+市场”的形式种植加工“绿色精品”粮食,不仅保障了周边3200户农户粮食种植的收入,还形成了面积7213亩的绿色种植基地。

  通过努力,武兴农牧场出产的“千斤谷”“小杂粮”“玉米面饺子粉”等产品不断打开各地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武兴”已然成为本溪县农业产业的地标品牌。前段时间,武兴农牧场还保护性地恢复种植了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地方性精品谷子“老红根”并成功申遗,这让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又实现了提升。

  “这条生产线是专门用于加工出口小米的,年加工能力3000吨。”在武兴农牧场的加工车间,武佩坤指着身后的粮食加工生产线介绍说,“土产品”要想打进“洋市场”,不仅需要一流的品质,还需要“标准”来保驾护航。他们始终把标准化建设放在首位,引进先进的生产线,建立产品流程控制标准,目前企业拥有四项自主研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而正是这些为“武兴”农产品逆袭北美市场提供了保障。

  本报记者 武佳音 摄影 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