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吧?回家好好养身体。”

  “给你梳梳头,咱们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地回家去。”

  “一路顺风,救助站是你在本溪的家,我们是你的家人。”

  ……

  3月11日,市救助站多名工作人员在本溪火车站与救助对象刘大姐话别。经过50多天的寻亲,救助站终于与刘大姐的家人取得了联系,马上要护送她回家。

  春节前,明山区公安分局东兴派出所将一名智力障碍的流浪乞讨人员送到市救助站。当时,她神情恍惚,无法与人沟通交流。“家庭地址、个人信息,从哪儿来……所有信息一概说不出来,问什么都点头。”市救助站副站长赵域一回忆说。在救助站生活期间,工作人员为她洗澡、换洗衣服、端菜喂饭,并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帮她寻找家人。

  多次网络寻亲无果,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联系了公安机关,希望通过DNA数据比对的方式,为这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2015年,民政部、公安部曾出台《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当时,市救助站协助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为我市身份不详的流浪乞讨、寻亲无果等人员进行DNA数据免费采集,帮助他们进一步确认身份,采集到的相关数据全部录入全国公安打拐系统。

  经过人脸识别、信息比对,公安机关认定山东省枣庄市失踪人口刘某与市救助站接收的这名流浪乞讨人员相似度达99.7%。赵域一说:“这个消息让我们非常兴奋,我们立刻与她的家人取得了联系。”

  信息核实、手续办理等各项工作完结后,刘大姐终于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登上了返乡列车。上车前,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一一与她道别,刘大姐依然不说话,却腼腆地低头微笑着。

  本报记者 丁明 文 林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