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家里的小狗生病了,我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宠物医疗方面的内容,结果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百度、淘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会推送一些宠物药品、用品的广告,虽然这种智能化的推送给人以便捷性,但如果总是一味的推送,反倒感觉个人信息被网络的经营商们过度使用了。”市民白娜对记者说道。网络时代,相信与白娜有着同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浏览一些网络APP,随意打开一条关于健身、售车、搞笑等内容,或是浏览某一领域的新闻、视频,之后便会经常收到各种类似内容的推送,这种精准推送带来的信息化制定、资讯分众化已经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下,精准推送满足了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通过定制化、智能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为生活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大量低俗劣质信息、广告的推送,甚至发生个人隐私泄露等现象。那么,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网络推送,又该如何规范网络推送以趋利避害,实现网络空间的绿色清朗的环境呢?

  精准推送让人又惊喜又担心

  “我儿子今年两岁了,平时我都是上网给孩子买日用品,久而久之,购物网站首页推送的都是婴幼儿用品,不仅如此,点开其它的APP,也会不时的弹出婴幼儿用品广告。”90后的高倩舒说,“虽然这些购物APP主动推送的内容省去了很多反复搜索的麻烦,但功能太过于强大了,我怕个人的信息被一些图谋不轨的人给利用了。”

  所谓精准推送,就是通过QQ、微信、微博、淘宝、京东、头条等多种软件方式渠道采集精准目标客户,对网络用户的浏览、使用、消费行为打上标签,继而有针对性的推送信息。

  精准推送对客户上网带来很大的便捷。比如,你喜欢浏览体育新闻,一些新闻APP会主动推送体育报道;你喜欢听流行音乐,音乐APP会根据听歌记录推送相同类型的音乐;你喜欢网上购物,购物APP则会推荐你平时喜欢购买的物品;你喜欢外卖点餐,外卖APP就会推送个人喜欢的美食选项。这种个性化的精准服务,确实让很多人都省去了反复搜索的麻烦。

  网络平台依托大数据掌握的用户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址、消费习惯、联系电话等,几乎可以准确地给用户画像。而且,精准推送是软件开发公司的一种活动运营方式,基本都是采用广泛撒网式的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新用户在不断上升,流失率也在不断上升。记者从一位从事IT行业的人士口中了解到,这种撒网式活动运营,对于寻找新客户来说,比较容易出现效果,点击数据有所上涨也是正常现象;但对于APP老用户,撒网式活动更多地是一种“骚扰”,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喜好,用户属性也是比较多,甚至有些知名网络平台也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定向发布虚假广告,诱导人们购物消费,以致吃亏上当。此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向用户精准推送商业信息、商业广告的做法如何监管,缺少具体规定。很多网络平台虽然也知道这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涉嫌侵权,但因为缺少具体规定,处罚也不到位,很多行为无法界定。因此精细化的推送,只有将好的内容触发推送给正确的用户,才能在活跃用户的同时带动发展经营。

  个人信息被过度使用令人反感

  扫一扫、摇一摇、发红包、传照片、拍视频、发朋友圈、文字语音视频多种方式聊天、可以随时随地和好友互动、并轻松获取各种资讯,甚至只需扫一扫便可获得折扣……用上了微信后,市民李忠言像很多用户一样,十分享受其带来的快捷方便,更倾心于微信朋友圈,在这里不但可以和朋友分享幸福、快乐,还可以向朋友倾诉烦恼、忧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旅游、购物、聚会、用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只要觉得好玩的、好看的、有趣的,李忠言就会拍上几张照片,附上几句话,随时随地晒到朋友圈里。

  不过,随着李忠言使用微信愈加频繁,他发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内时不时出现推送的商业广告。刚开始,李忠言没有太在意。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朋友圈推送广告的现象一直没有停止,有时频率还挺高,这让他感到十分烦恼直至厌恶。“社交媒介本身就是商业行为,不允许广告出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担心广告业务涉及个人用户信息的收集使用,造成隐私泄露。”

  32岁的李洲在高新区一家企业工作,前不久就因为手机推送的事闹出了笑话。“我妻子前一阵子用我的手机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女性用品,可能是购物软件就有了记录,平时手机总是没头没脑的推送这方面的产品,这不前几天同事跟我借了下手机,就看到了这方面的推送,当时真是太尴尬了。”

  李洲表示,大部分APP在下载安装时都会被要求开通多项权限,包括使用电话、使用位置、使用通讯录、使用照相机等。如果不同意,则无法使用这款APP,而且在你下载安装一款APP的几分钟空当,数千字的用户协议隐蔽地在你手机屏幕窗口里,根本没人会逐字逐句地细读。大数据的信息搜集实际上模糊了商业信息与个人隐私的边界。当你完成一次消费支付,你可以把它视为个人隐私,但这同时也是服务商的一次服务过程,是经营记录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商业大数据与个人隐私是交叉的。

  据了解,精准推送会根据用户的基本属性来界定,包括性别、年龄、地区、时间、职业等等,更高级标签属性可判断出:兴趣爱好、收入情况等等。那么软件运营商为什么要根据用户属性标签进行正确的活动推送呢?比如,一个针对女性的活动时,当男性用户也接收到该活动,可能对于男性用户来说是一种骚扰。

  设定边界避免侵害个人隐私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治理迈向法治化快车道,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日渐完善,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的网络监管法律体系。《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建设、运营网络或者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有效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范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市民张威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下载和浏览手机各种软件,不过随着手机软件越来越多,各类平台推送的商业广告也越来越多。“我每次打开手机,总是习惯性下拉消息列表,粗略阅览推送消息,然后全部删除,很少的情况下,才会打开感兴趣的内容。”张威说道。

  那么手机中的APP是如何做到精准推送呢?首先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想要的用户行为信息,用户行为是指在获得网站访问量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以购物APP为例,从打开APP开始,浏览商品,收藏商品,加入购物车等等。再比如在一个论坛,该用户经常浏览哪些方面的文章、电影、音乐等等。用户访问某个页面,进行某种操作背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他们的兴趣爱好,即用户行为信息是用户对产品较为真实的需求,通过对用户行为监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让商家或企业更加详细、清楚地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

  所以,当人们面对网络这种强大的搜集能力,个人信息基本就成了透明,人们的吃穿住行,都被手机“监控”起来,个人的健康状况、通信住址、手机电话、银行交易等各类信息被源源不断地收集、存储在网络空间。

  那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就必须被暴露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大数据时代应更加注重隐私保护。在开放互联网的平台上,用户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一定会把保护信息看得与享受便利同等重要。而运营商给用户做精准推送,首先要明确自己推送的目的以及要解决用户怎样的问题,接着要对产品上的用户有明确的分类,通过收集有用的数据来为用户打上精准标签,最后是给用户推送其想要的信息,而不是垃圾信息、低俗内容。

  记者后记

  不知从何时起,当我们用手机点击每一个内容,都被“细心”的记录下来,难以估量的数据信息被安放到了大数据的仓库里,以备大家的不时之需。甚至随着智能手环等设备的出现,我们被彻底地“解构”了,从头到脚,从饮食到健康,从身体到思维,一切都可以通过数据看到。当我们感觉到肚子饿的时候,餐饮商家比我们更清楚,推送什么美食更容易成交;当我们想买衣服的时候,运营商更了解我们潜意识里对什么类型的衣服更感兴趣;甚至,当我们无意间点击的一条信息,也会被无限的“放大”,迎来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对于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或许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但是无休无止的过度消费个人信息,笔者只能说“有点承受不起”。

  法律文件链接: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3、《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当事人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住宅、交通工具等发送广告,也不得以电子信息方式向其发送广告。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示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