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大卫报道 国防科技工业向军民深度融合加速迈进,中央驻辽军工企业经济运行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航空、船舶、核技术装备等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去年以来,辽宁抓住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发力,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建设逐步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合作态势强劲、项目落地速度加快,要素全、领域多、效益高的军民深度融合新格局逐步形成。

    辽宁是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军工大省、科技大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有优势、有基础。目前,我省有涉军单位近400家,其中80%为民营企业,涵盖航空、船舶、兵器、电子、航天和核工业6个行业,一批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基本形成。

    一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其作为促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抓手。2018年1月,省委军民融合办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批独立设置在省委序列的军民融合工作机构,也是新一轮机构改革先行先试的典型。11月,中共辽宁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我省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管理体系正式建立。沈阳市、大连市成立了市委领导下的军民融合工作机构,其他各市也相继建立健全机构,统筹推进区域军民融合发展。

    法规制度是实现军民融合建设的重要保障。省市军民融合部门从“军事优先、军为首要”着眼,针对我省军民融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工作、加强研究,适时出台了《辽宁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十三五”规划》《辽宁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各城市也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沈阳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引进奖励和项目资助办法(试行)》《沈阳市2018年军民融合“十个一”专项行动计划》,大连市出台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大连市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专项资金实施细则》《大连市军工资质认证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出台,使我省军民融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发展,为我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年来,我省重点领域“军转民、民参军”实现了双向拓展。“军转民”步伐加快,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释放产能巨大,有的领域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民参军”规模不断壮大,全省涉军企业中民企占比达80%以上。民口科研单位及部分地方高新企业已承担8个领域国家军民协同创新项目20多个。

    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速度加快。组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军民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动”,成果转化金额达6000多万元,积极争取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快速响应小组落户辽宁。加强国防动员、抢险救援、海洋维权等方面的军地协同,对接军地需求百余次,每年为驻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资金保持在1亿元以上。

    聚焦重点产业、突出示范引领,聚焦协调创新、加快成果转化,辽宁以重点领域为支点,以体制机制法制保障为抓手,一篇“统”“融”“新”“深”的军民融合大文章,正在做精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