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跨度长达10个月之久的本报大型系列策划“重回辽宁考古现场”落下帷幕。

我们以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为起点推出的这个大型策划报道,既是对过去百年辽宁考古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历史事件的一次梳理,更是对辽宁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

历史并不仅仅存在于教科书中,它藏身在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每一件文物里,也隐身于你我每一个现代人的举手投足间。

在距今26万年之久的金牛山遗址现场,作为记者的我们禁不住激动万分。当想到与几十万前的古人类站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的脚印此时此刻可能与他们的完全重合,那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在距今五千多年的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当我们亲手触摸到那一枚枚彩陶碎片,知道在几千年前有一群红山先民也曾和我们一样亲手抚摸过它,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感慨。

在距今几百年的鞍山驿堡古城门前,当我们穿过门洞走进城内的一瞬间,恍然间好像看到了古人洒扫庭除、素手调羹的生活场景,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慨叹。

在10个月的采访中,当我们再一次重新回到考古现场,除了对时间产生敬畏,更对辽宁所具有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

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一段段专家访谈,辽宁历史被我们在岁月的深海里又一次打捞上来,在呈现给众多喜欢辽宁地域历史的读者们的同时,也让我们书写稿件和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找到了身为辽宁人的那份自豪。

虽然“重回辽宁考古现场”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话,但,我们衷心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读者能和我们一道,继续凝望辽宁历史,继续回望辽宁历史,共同知史而明理,学史而崇德。(视频由辽宁日报记者朱忠鹤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