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沙尖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丰收场景:田间地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村民们抢抓农时和晴好天气采挖红薯。收割机在田地间来回穿梭,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很快便摆满田间地垄,村民们在后面有序地清理着红薯表面的沙土,并按照大小挑拣分选、装箱入车。

在桓仁地区,红薯被当地人称为地瓜,长久以来,因其香甜细软的口感而成为当地人在秋冬季节里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沙尖子村境内大多是沙土地,光照充足,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村民致富,当地积极打造“三瓜之乡”,大力推动甜瓜、西瓜和地瓜种植产业发展,其中,红薯这一对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且产量极高的农作物成了兴村富民、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俺们主要种的是玛莎莉蜜薯,这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口感更格外香甜,一斤能卖到5块钱呢。”正在地里采挖红薯的村民吴得衍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为持续推进红薯产业发展,沙尖子村不断外出学习,改进种植技术,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保证红薯的品质和口感。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集红薯育苗、种植、储存和销售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将小小的红薯打造成村民的“甜蜜薯”,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俺们把地瓜注册了商标,经过精美的包装后,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天订单不断,销路一点儿不愁。”沙尖子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波激动地说:“除去各项生产成本,一亩玛莎莉蜜薯的产值达4500元左右。”

红薯的种植、收获和包装用工直接带动沙尖子村及周边地区的10多位村民就近就业。此外,红薯丰收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亮点。不少路过的游客被这丰收的景象所吸引,纷纷来到田间地头,体验采摘红薯的乐趣。他们在感受乡村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为当地民宿和餐饮业带来了一些额外收入。

小红薯孕育大能量,既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又鼓起村民的“钱袋子”,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