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网砥砺奋进的"十四五" | 本溪日报 2025-10-22 09:13| 我要分享
“辽宁上药北方药业化药中试平台”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本溪工具和华岳精工分别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沈阳药科大学牵头完成的“林下山参生产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填补相关国家标准空白;本钢集团、天安生物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科技局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稳步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市“十五五”规划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度革新”筑牢科技发展根基
科技创新,制度先行。“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刻认识到制度建设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出台了《本溪市关于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8个方面的13条政策措施,为全面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示范效应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汗水型”企业正在升级为“智慧型”企业。全市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480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雏鹰瞪羚企业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次成长的发展格局。
产学研联动激活创新“引擎”
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市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强化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支撑载体。 截至目前,共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7家,其中生物医药领域共29家,占比61.7%。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强大的研发能力,让我市成为省级生物医药行业区域“领军者”,并连续2年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辽宁赛区)生物医药行业赛。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目前已累计登记技术合同761项,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额62.64亿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1年和2022年,我市连续两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近20年以来的省一等奖零的突破。
产业融合释放集群创新力
我市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高新区为核心,建设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目前,沈阳药科大学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安全评价平台已完成1200㎡国际化标准实验室搭建及设备调试,可为广大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研发及生产企业提供“一站式”安全评估服务,填补我省相关领域技术服务空白。辽宁亿帆药业有限公司的“麦格司他胶囊中试放大研究”等3个项目成功获得2025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计划立项支持。辽宁千一测试评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沈阳理工大学,完成磁性纳米颗粒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技术开发,填补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人才汇聚注入科技“活水”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规模扩大与人才优化并重”,培育创新创业项目14项,柔性引进人才29人。对符合“山城英才计划”要求的,成长速度快、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7个“带土移植”团队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本钢集团、辽宁天安生物已经备案新设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科技惠民点亮美好生活
从生产到生活,科技正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自2022年以来,我市已有22家企业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工厂。“十四五”期间,我市马铃薯种业创新研究取得突破,培育并审定登记了本薯9号、11号、12号等新品种;辽宁寨香生态农业的植物外泌体提取纯化技术和植物微量有效成分富集分离技术国际独创;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4350个,成功入选全国“千兆城市”。我市低空经济正迎来快速上升期,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在我市通信、植保、物流、森防、安防等多领域徐徐展开“智慧之翼”。
从工厂到农田,从城市到乡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科技创新成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温度和速度,转化成人们美好生活的场景。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品质,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本溪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