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图为明山区“龙之韵”产业示范区工人在采摘蓝莓。 本报记者 李龙江 摄

开栏的话: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全市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本溪篇章。本报今起推出“砥砺奋进的‘十四五’”专栏,全面梳理“十四五”时期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的新成就,敬请关注。

“十四五”以来,本溪大地的田间地头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庄环境焕然一新——这一切都在诉说着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崭新故事。全市上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粮安根基稳如磐石

粮食安全,国之大计。我市始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持续夯实生产基础,粮食年产量稳定在6.5亿斤以上,最高年份达到了6.92亿斤。“这几年补贴发放及时,种地更有信心了!”桓仁满族自治县种粮大户祁晓玲的话语道出了许多农民的心声。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5.33亿元,惠及农户154万户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截至2024年末,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2.4万亩。“田成方、路成网,农机进出更方便,产量也提上去了!”田间地头,农民们纷纷点赞。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累计达34.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6.68万台套,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8%,现代农业的“金扁担”正越挑越稳。 “菜篮子”丰富多元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我市全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7153亩,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在冬日里孕育着绿色希望。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共有规模养殖场111家,建成省级示范场和智慧牧场各1家,动物免疫密度持续保持在90%以上。随着市虹鳟鱼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冷水鱼产业添新动能。2024年,全市蔬菜和食用菌产量18.2万吨,水果产量4万吨。生猪产业稳健发展,保有量3.69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5.94万吨、1.97万吨和1871吨,水产品产量7060吨。丰富的农产品不仅装满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特色产业活力十足

“十四五”期间,我市中药材、优质米、绒山羊、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提升。桓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成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本溪县清河城镇、桓仁县二棚甸子镇成功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市农业农村局畜牧渔业发展科科长秘勇告诉记者,本溪县小小绒山羊养殖场成为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桓仁俊丰种禽繁育有限公司建成智慧畜牧业应用基地。本溪市爱格莫林实业有限公司虹鳟鱼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竣工投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重点企业达138家,较2021年初增长16.95%。这些龙头企业如同强劲的“火车头”,在2024年带动了24万农户融入产业链,并直接带动就业1.7万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桓仁山参”获批全国区域公用品牌,53个本土农产品品牌逐渐走向市场,声名远播。

乡村换新颜 吃上“旅游饭”

学习“千万工程”,我市从人居环境整治破题,推动乡村焕发新颜。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实现全覆盖,129个村率先实施了垃圾分类试点,群众满意度超95%;4个县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宜居村达194个,创建率达到67.3%,越来越多的村庄实现了“颜值”飙升。漫步在石湖村,干净整洁的村路、错落有致的民居、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现在村里实行垃圾分类,环境好了,住着特别舒心,和城里没啥区别。”村民张大娘笑着说。此外,本溪县、桓仁县、南芬区打造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珠成链、连片成景。依托良好生态和特色文化,休闲农业蓬勃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337.56万人次,营业收入23.18亿元,带动2.11万户农民增收。“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

本报记者 于佳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