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五谷归仓,瓜果飘香。近日,记者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北甸子乡大牛沟村,朝阳之下,连片的葡萄大棚轮廓清晰,村民们在大棚里忙个不停。看到记者一行进门,正在采摘葡萄的村民毛忠军就赶紧上前热情地打招呼。

“还没等到葡萄上市就接到很多订单,本地的外地的,哪儿的都有,能得到大伙儿的认可,感觉心里美滋滋的。”作为大牛沟村葡萄致富带头人,看到本村葡萄产业的成就,毛忠军倍感自豪。他说:“你们看,这是俺们棚里的‘阳光玫瑰’,酸甜中带着玫瑰清香,价格要比外面足足高出两三倍,但还是特别受欢迎。”

如今,葡萄是大牛沟村村民甜蜜生活的重要支柱,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大瓦房,开起了小轿车,有了固定存款。“我们村能有今天的面貌,全靠葡萄……”村民纷纷说。别看今天的大牛沟村远近闻名,20多年前却是全乡最穷的村子,村里的年轻人只得背井离乡打工谋生。

直到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毛忠军从外地返乡开始葡萄种植试验。听到消息的村民们有人兴奋,有人犹豫和担心,还有的人在得知每亩地投入高达5000元时,甚至把挖好的沟渠又填了回去。“我思考再三,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去做。”种植户们纷纷感慨地说。

“2010年春天,看到葡萄树开花,我非常激动。”“6月5日见果,我满怀期待。”“9月1日摘果,当年我就把成本收回来了!”……毛忠军兴奋地讲述着15年前种葡萄的每一个节点,仿佛都是发生在前不久的事。试种成功彻底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坚定了村民们发展葡萄产业的决心。成立葡萄种植合作社,构建“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模式, 科技特派员定期深入大棚指导……多方努力下,大牛沟村的葡萄产业渐入佳境。最近几年,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对大牛沟村葡萄产业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葡萄棚从木制的低矮小棚换成了钢造的宽敞大棚,刮风下雨也能安枕无忧。

“价格持续下跌、品牌不够响亮。”毛忠军坦言早些年村子里葡萄产业存在的不足。为此,大牛沟村积极引入新品种,并紧紧依托科技特派员提升种植管理水平。全村200多亩葡萄地,最近两年有30亩地更新了品种。

来到葡萄藤下,记者摘下一颗阳光玫瑰葡萄品尝,发现果真不同于市场里的普通品种,酸甜的口感中夹带着玫瑰的天然清香,让人忍不住想多尝几颗。毛忠军告诉记者,再过几天,葡萄就会被村民们打包成礼盒装,进入城市里的各大商超,成为大家走亲访友时的最佳伴手礼。

小小的大牛沟村全年都围着葡萄忙个不停。临别时,毛忠军热情地把记者送出家门,明媚的阳光洒在不远处的大棚上,色彩艳丽的葡萄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