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10点,明媚的阳光为溪湖路镀上一层明亮的金色,环卫工人陈仁智正在擦拭着路旁的果皮箱。他所在的溪湖区河东保洁队已完成第一轮路面清扫,接下来还有第二轮。

“城市就像一个大客厅,总不能让它脏着见客吧。”陈仁智说,“看着城市干干净净,就像收拾好自家院子等家人出门一样,心里踏实。”最朴素的道理道出“同一座城,同一个家”的真谛:家的体面,需要每一个成员来维护。

中午12点,结束了白班的工作后,陈仁智带着疲惫匆匆地赶往家中——那里有上千张等待被翻阅的练习画稿、一本本书籍,浸染着彩色颜料的画稿见证着他多年来的逐梦路。

出生于1987年的陈仁智,自幼便与画笔结缘。年幼时在市青少年宫学画的经历,为他埋下艺术的种子。彼时,陈仁智的母亲省吃俭用支持他学画,此后他便没停过笔, 心底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支撑着这个没有专业辅导的少年考入渭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面对双亲病重,他毅然返乡入职溪湖区环卫保洁队。回想曾经一边工作、一边画画,同时还要照顾父母的日子,他的心头五味杂陈。如今双亲已逝,每当思念在脑海中盘旋,陈仁智便拿起画笔,在艺术的世界里倾诉着他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工作时,日均一万五千步的行走,让他对辖区每处保洁重点都了如指掌,陈仁智经常默默帮队友分担繁重任务,同事们评价他“活干得细,人靠得住”;下班后,他便仍是那个追梦的少年,就这样,他在扫帚与画笔交替的日常里守护着自己的理想。

陈仁智家里的画室是一个小卧室改造的。房间内,丙烯颜料与速写本堆满每个角落,书架上放着各类书籍,靠墙的地方还放着他临摹的毕加索和梵高的旧作与近年来新创作的个性画作。他的画作里多是人物:身着橙色工装的环卫工躬身清扫,或是模样奇特的人物……抽象的线条和五颜六色的颜料交织成内心的斑斓宇宙。

采访中,陈仁智指着他的作品一一介绍:“这个是我的同事老李在雨后用铁锹清理淤泥,我根据照片画的一幅油画。还有一年迎‘五一’,咱们环卫工人刷洗路面作业,我根据那个场景画的。”他每月2000余元的工资,近半数用作画材,“画纸是廉价的,没那么贵,但画画的颜料和相关专业书籍比较贵。”书架上《巴斯奎特画册》早已卷边,还有一些较新的书籍正放在顺手的地方准备翻看,“我看书比较慢,有时一天只看几页,但几乎每天都会看书。”

工作和绘画之余,书籍和音乐也给陈仁智构筑出一个斑斓的精神世界,让生活的辛苦和平凡的日常亦不能浇灭他心底的那份热爱。“现阶段我打算把本职工作做好,业余时间搞一些创作,未来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办一个小型的画展。”在他的画室内,陈仁智蹲坐在小板凳上,弯腰拿着笔在纸上描绘着。房间并不明亮,他手中的调色盘却升腾着亮眼的热望。当问及梦想,他手里还在不停地画着,手中的画笔在纸上巧妙地游移着,恰似他拿着扫帚划过溪湖区的街道。

记者手记

在这个推崇“斜杠青年”的时代,“环卫工人画家”陈仁智的双面人生显得尤为特别——清洁街道也在洗涤心灵。他没有惊心动魄的逆袭故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在扫帚与画笔间的从容转身。那些从他手中诞生的作品让我们看见,真正的逐梦之路并不在云端那样遥不可及的地方,而是在扫净脚下的每一条街区里,虽满身疲惫却依然愿为心中的星光俯身!

在本溪这座城市里,有无数像陈仁智这样的“城市美容师”,他们用扫帚作笔,以街道为卷,用平凡的劳作,给予这座城市、这个“家”以质朴而深沉的告白:你安心栖居,我默默守护。

本报记者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