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中秋,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向不能团聚的亲人朋友道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中秋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仲秋节、月夕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1月1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中国外,中秋节还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名称由来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称“果子节”。侗族称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为“后生节”,朝鲜族称为“秋夕节”或“嘉徘”等。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根据中国古代的历法,秋季为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这三个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历史沿革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在发展中融合了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周礼·天官·家宰》云:“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周礼·春官·宗伯》亦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上述“中秋”应为农历八月,即秋天的第二个月,亦即“仲秋”,虽与后世之“中秋”定义略有不同,但一则足见先秦时代已有渊源,二则可知“中秋夕月”乃先秦天子祀天之大礼。《史记·孝武本纪》裴骃集解引应劭语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东门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由于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有月亮也不一定圆,于是民间渐渐把秋分祭月放到中秋了。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作“秋报”“秋社”。《白虎通·社稷》载:“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获禾,报社祭稷。’”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雏形。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汉代文学家枚乘有《月赋》,西晋陆机,南朝谢灵运、沈约、鲍照、北周王褒都有咏月、赏月的诗赋,但并没固定在八月十五日,所以并没有形成节日。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不过不太普遍,晋之前中秋节在中国北方地区还不流行。
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日夜,唐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赏月。为了与杨贵妃一起望月,还敕令于太液池西岸筑百丈高台,因安史之乱爆发,没有修成。自唐玄宗以后,中秋咏月诗大量出现,如韦庄的《送李秀才归荆溪》云:“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司空图《中秋》云:“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施。市人争饮至午未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可见宋代中秋节已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宋代的朝廷也重视中秋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对南宋中秋习俗的记载与北宋习俗类似,同样热闹,但增记一项内容:“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表明此时中秋节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
宋代中秋节也有拜月的习俗,不过当时的拜月在中秋习俗中并不重要,也不普遍,仪式远不如后世郑重。根据已知资料,宋代拜月主要是少男少女对月祝祷、许愿。宋代金盈之所写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八月”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宋代以后的中秋赏月更加流行。宫中八月十五,“日供月饼、瓜藕,候月上,焚香,即大肆饮啖,多竞夕始散。”民间则设瓜果酒馔,祭月燕饮。有的地区借月圆之意,称作“团圆会”“团圆节”“圆月”等。北方许多地区还有“酬佣工”的风俗。家人和长工、短工一起饮酒赏月,酬谢他们一年的劳作。
自明朝起,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虽然还是围绕月亮来进行各种节庆活动,但整个节俗的内容有显著的调整、变动。首先,中秋节不再以赏月活动为中心。这时,唐宋时期的浪漫抒情赏月传统开始淡化,虽然许多风景特别好的地方还有比较热闹的赏月活动,但在一般的地方,民众踊跃赏月的情景已然消失。在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记述明朝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里有对中秋节的大段描述,其中没有对赏月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对祭月的详细记载。可以说,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节的最隆重的内容。其次,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意思是中秋节前回娘家的已婚妇女,中秋节这天必须返回公婆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第三,重视亲友之间的人情往来。亲友之间要互送月饼、瓜果等过节的东西。第四,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开始月饼是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现在节俗之中的,祭祀仪式完成后人们吃掉它,它也就成为人们过节时的食品。后来它成为独立于祭月之外的节令食品。祭月之风衰退之后,月饼在节俗之中的地位反而提高。总体来看,明清之后,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明清各地岁时录中,均可见中秋之记载,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有言:“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清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曰:“十五日祭月,……乃国家名禋之大典也。”清末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又载:“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可见,明清时期,中秋祭月仍是一项国家祭祀庆典,而团圆、合家欢聚之意则已深入人心。北京的月坛,原名夕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秋分祭月的场所。那时,中秋就已成为与春节、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节之一。
节日民俗
● 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 赏月(玩月)
中秋赏月约始于魏晋时期,正式形成于唐代。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唐逸史》等书中记载的唐明皇中秋之夜游览月宫、观看仙女跳“霓裳羽衣舞”的传说,就是唐朝宫廷中秋玩月习俗的缩影。当时在民间,玩月也很普遍。中秋之夜,为赏玩明月,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集于酒楼,好游者或登高于山顶,或泛舟于水上,文人赋诗,艺人说古,饮酒欢歌,唱酬娱乐,往往通宵达旦,极尽玩月之欢。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曾这样描绘当时杭州城中的玩月情景:“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明清以后此习俗衰退。现代,中秋赏月方式多样化,除登高望月、泛舟赏月等传统的赏月方式外,又诞生了摩天轮赏月、坐飞机赏月、露营赏月、直播赏月等赏月新方式。
● 庆丰收
八月中旬正是丰收的季节,新粮进仓,瓜果上市,因此,古代乡村中秋用新粮新果作供品敬神,感谢神灵的恩赐,祈祷来年好收成。后来,这个习俗逐渐演变为庆祝丰收。山东庆云农村过去中秋节要祭土谷,叫做“青苗社”;青城农村还有辞先稼的习俗。台湾农民也在中秋节祭拜土地公,并在田间插“土地公拐杖”,这种拐杖就是在竹子里夹上“土地公金”即给土地公的纸钱。
● 祈子
在古人观念中月亮属阴、主母性,最早的月精蟾蜍就是一种大肚子、生殖力极旺盛的动物,后来的月神也都是女神,所以民间一向有把月神当作生育神崇拜的习俗,向月神祈求早生贵子。不少地方有“摸秋”的习俗,到别人的地里偷瓜,送给没生育的妇女。有些地方的妇女们夜间结伴出游,到寺院、桥头等地方祈求子嗣。一些少数民族举行“跳月”“唱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月下唱歌跳舞,结识朋友,交流感情,为恋爱、婚嫁作准备。
● 玩花灯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 赏桂花、饮桂花酒
中秋,正逢桂花盛开的时节,而传说中月亮上也有一棵永远砍不倒的桂树。中秋夜,明月高悬,其上斑斑驳驳如桂影婆娑,庭院里丹桂飘香,阖家团聚,喝一杯桂花蜜酒,吃着月饼和各种桂花制作的美食,对古人来说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也因此成为中秋的一项节俗。
● 观潮
在古代,中秋观潮可谓是浙江一带的一件盛事。此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都有记载。
● 玩兔爷
玩兔儿爷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秋习俗。起始约在明末。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拜月祭祀,后逐渐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庄亦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