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心晖】 9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1+10”赛道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强市赛道)。会上,市科技局就今年以来我市在科技强市赛道上开展的重点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市工信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工作目标,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高产业链创新效能和强化资金链、人才链支撑作用为工作抓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工作思路,围绕“建体系、强产业、育主体、促转化、搭平台、推转型”六个方向持续发力,取得阶段性成效,为本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体发展,织密协同“创新网”。我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思路,将“育才、引才、创新、赋能”紧密结合,为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赋能。8月8日,我市召开全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进会议,把政府、高校、企业、专家“聚到一张桌前”,共商产业经济创新发展大计。市政府与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高端金属、龙新矿业、华润三药、好护士药业等企业和省内外高层次专家敲定了多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需求匹配等核心领域,为我市深化产教融合、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人才引育留用”关键环节,我市积极落实《急需紧缺人才认定办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急需紧缺岗位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已成功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80人,为科技强市建设注入“智力活水”。
科技赋能,升级产业链“硬实力”。围绕四大经济、八大产业集群及十六条重点产业链,我市以科技为核心引擎,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铁基、现代医药产业链突破5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部分领域空白,产业化成效显著。创新平台建设成果突出:上药北方药业获批国家中试平台试点单位,国药中心等3家企业获省级中试平台认定,推荐爱尔创等4家企业申报省级中试验证平台,我市生物医药领域中试平台建设居全省先进水平。道地中药材产业链迎来突破,辽宁省人参(林下山参、园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出台,明确林下山参合法地位,填补我省相关质量标准空白,提升“本溪中药”品牌科技含量。
培育主体,激活创新“生力军”。我市将“专精特新”“雏鹰瞪羚”企业培育作为重点,依托国家、省惠企政策,精准推送财政、金融、土地支持,并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服务”,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创新型企业资质。截至目前,全市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9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第一批已获批5家。新增“雏鹰瞪羚”企业18家,总数达97家,提前超额完成三年倍增计划目标。
打通堵点,让“科技之花”结“产业之果”。我市从制度、平台、环境三端发力,破解成果转化堵点。推行科技创新积分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建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壁垒”。目前,平台已征集79家企业108项技术需求(覆盖8个产业集群、15条产业链),为54家企业69项需求匹配20所高校54名专家,10项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如辽科院“大型模具钢高效切削用新齿形的成果应用及装备开发”项目在本溪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落地见效。持续优化技术市场环境,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显著增长,产学研合作更紧密。
搭建平台,筑牢转化“服务链”。我市持续加强中试熟化及服务平台建设,布局多家国家级、省级、市级中试服务平台,覆盖中药、化药、健康食品、钢铁冶金等重点领域,构建起“国家级龙头+省级骨干+市级支撑”的中试熟化服务体系,破解“中试断档”难题。依托沈阳药科大学建设的化学原料药制药工艺过程安全评估平台,完成1200平方米国际化标准实验室建设,填补我省空白,为企业新产品上市和高新区绿色原料药产业园项目招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数字转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我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先进级智能工厂7个、省级数字化车间15个。我市出台《本溪市智改数转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19户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奖补资金461.85万元,并为本钢板材相关项目争取省级专项资金988 万元。2024年,我市12项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 84.3%,全省排名第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6.5%,全省排名第5。本溪工具、龙新矿业获评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其中本溪工具公司是全省首批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并在2025年巴塞罗那世界通信大会上获得“市场发展及业务价值奖”,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本溪的科技实力;本钢板材建成省内首个5G无人天车项目,入选省级数字化典型场景,我市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已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