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溪满族自治县观音阁街道办事处俪城社区,有一间充满满族风情的绣坊。走进房间,55岁的邓浩正俯身在绣架前,全神贯注地绣制一幅长两米、宽一米二的精美挂饰——《双凤栖梧牡丹帘》,手中的银针在布料间灵活穿梭。这件为省级展览精心筹备的作品,仅凤凰部分的绣制就需耗时一年,而整件作品的完成则需要两年之久。“每一针,都倾注着我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邓浩轻声感慨道。
作为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的弟子,邓浩带领着一支由20位绣娘组成的团队,在四年时间里,让上万件满绣作品走进景区商铺,成功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她拿起一款热销的“关山湖系列”双面绣团扇介绍说:“要想完美呈现湖水的波光粼粼,需要把一根丝线劈成64股,最细的部分仅有发丝的八分之一。”绣制这样一件团扇,通常需要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其中仅山峦和水纹的绣制就占了10天时间。山峦要用密结针法层层堆叠,以塑造出立体感;水则需借助极细的线绒和巧妙的渐层色彩,来展现其灵动的韵味。
最让邓浩感到自豪的是,她将满文与吉祥图案巧妙融合,创作出《满绣祈福》荷包系列。她笑着说:“没想到年轻人对这些荷包也十分喜爱,90元一个的价格,所有人都觉得物超所值。”说话间,她的眼角满是欣慰的笑意。
记者走进绣坊,62岁的王大姐正专注地绣制本溪地图胸针,针脚细密而均匀。邓浩说:“王姐以前在乡下绣鞋垫补贴家用,如今都能绣艺术品了。”团队里还有六位曾经的贫困户,这些农村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不仅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记忆,更绣出了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满绣不应被束之高阁陈列在博物馆的橱窗里。”邓浩轻轻抚摸着刚刚完工的团扇,目光中满是温柔与期许。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格,洒在绣品上,为它们镀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仿佛也在静静诉说着这个发生在本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动人故事。
本报记者 付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