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被喻为“神秘的东方力量”。脖子睡落枕动不了,中医妙手“施法”,仅用两根针,病痛就被解除;多年的脚踝肿痛顽疾,中医妙手“按摩”,痛感消失;胃寒、脾虚、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吃几副中药,症状便有所缓解,甚至痊愈;结节、肿瘤,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使其停止恶变、复发、转移。

作为中医药文化生长的沃土,本溪已将中医药这颗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发展成为“城市基因”。这里让岐黄之术在辽东大地焕发新生,让“健康本溪”成为新时代的文化强音,更让“辽东药谷”声名远扬。

杏林史卷,千年医脉的永恒之火

本溪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据《辽史》记载,宋辽时期,辽太子耶律倍酷爱汉学,对汉医颇有研究。宋辽之间在交战期间保持贸易往来,有战俘或通晓汉医的“高人”在太子河流域定居,促进了汉医的传播。另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初年,李时珍到辽东采药;清乾隆年间,本溪湖太子河沿修建纪念唐代名医孙思邈“药王庙”。由此可见,中医早已在本溪地域流传。

翻开本溪中医的历史长卷,“二金”先生赫赫有名,即回族的金成鼎、汉族的金士赢。

清乾隆四年(1739年),金成鼎的祖辈迁居至本溪居住行医。他对骨伤科情有独钟,仔细琢磨金家膏药,得出药方,传于后人。他常带着家中的两匹骡马(一匹驮药械,一匹自骑)远行,近则偏岭、小市等地,远则凤城、岫岩等地,使金家医术誉满辽东。他的后代,相继开设文魁医院、“文远堂”中医诊所。2009年7月,“金家医骨手法及金家膏药”被列入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士赢的祖辈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开始经营中药材,制作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开设“魁发堂”药店。他喜研习国学,熟读《易经》和《内经》,深谙“天人合一”之道,因在内科、妇科、儿科、针灸方面精通,疑难病症手到病除,使“魁发堂”在本溪湖名声远扬,更有“圣医国手”的美誉。他还与家人一同将行医经验、用药过程进行总结,现有医书40部共540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以说,金氏两个中医世家构成了本溪中医文化主脉,也是本溪中医的古老品牌。

名医云集,传岐黄薪火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历代本溪中医人始终秉承“大医精诚”的传承理念, 培育出众多岐黄名家。近年来,我市也在大力实施“名方、名科、名医、名药、名院”的“五名”建设工程,以及“名方振兴计划”、师承教育计划、中医人才培养计划,塑造“看中医到本溪”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出“本溪医脉”文化标识,厚植“本乡本土 本溪本草”文化底蕴。

在这片沃土上,现有公立中医院三家,分别为市中医院、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桓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累计建成中医馆55家、国医堂4家,16家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并开展中医药服务。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机构91家。现有注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652人,每千人口中医类别医师占有率0.54%;中药师103人,中医护理人员423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之韵孕育文化之魂,终成人才济济。近年来,我市涌现出诸多造诣深厚的中医大家:既有荣获国家、省、市三级表彰的优秀临床专家,也有掌握独门绝技的全国特色技术传承人;既有德高望重的省、市级名中医,也有入选“山城英才”计划的中青年骨干。罗艳、刘臣、张霄峰等杏林翘楚,正以精湛医术续写着本溪中医药事业的辉煌篇章。

山泽钟秀,育百草菁华

本溪的峰峦叠翠,毓含灵秀,溪涧澄明,蕴藏甘醇,得天独厚的山水气韵,恰似天地为药圃铺就的云锦:晨岚润泽参茸之性,夜露淬炼五味之精,每一株道地药材皆得钟灵毓秀之滋养。

全市林下及平地中药材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其中,平地中药材4.9万亩,两县四区均有种植。种植规模较大的中药材有辽五味1.8万亩、人参0.6万亩、苍术0.3万亩、黄精0.3万亩、白鲜皮0.2万亩、刺五加0.2万亩。种植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有本溪县城沟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本溪县碱厂镇农牧场、桓仁县五里甸子镇五里甸子村五味子种植基地、桓仁希望种植家庭农场等。已开展良种繁育的中药材品种包括人参、白鲜皮、玉竹。已建成国秀中药材种植公司白鲜皮种苗基地等4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达336亩。

我市的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大、品种繁多,且培育出诸多优质品种。“本溪林下参”“本溪辽五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山关刺五加”为辽宁省区域公用品牌,“华本短梗五加茶”被认证为绿色食品。“桓仁山参”不仅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还于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填补我市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空白。桓仁县被命名为“中国山参之乡”“中国山参名县”,桓仁县二棚甸子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野山参)示范村镇和中国唯一的野山参特色小镇,本溪县东营坊乡、桓仁县二棚甸乡和古城镇被评为辽宁特产“人参”之乡。

药香绵延,承本草精魂

缕缕药香穿越古今,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药房,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智慧结晶。“本草精魂”既是众多道地药材的自然灵性,更象征着本溪历代医者对药性研究的执着坚守,仿若李时珍尝百草著《本草纲目》,将草木之灵转化为济世良方。

然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技艺和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近年来,我市举办了许多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新时代价值,让更多本溪市民“一站式”领略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有效地助力了“健康本溪”建设,进一步增进了百姓健康福祉。比如,我市组织开展的“国粹岐黄 健康本溪”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盛宴。从选址到活动主题,再到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从中医义诊、特色疗法体验到中药茶饮品尝,再到文创产品展示和中医养生讲座等各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旨在全方位满足本溪市民的需求,让本溪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杏林春暖,谱产业新篇

如何以仁心仁术惠泽百姓,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与跨界融合,开创我市中医药振兴发展新局面?本溪历代医者孜孜以求,逐渐蹚出一条特色之路。

当前,我市基本形成以桓仁山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本溪县、桓仁县两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为主体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同时,汇聚了“北京同仁堂”“天津天士力”“上药好护士”等国内著名中药材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占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22%,其中,“辽宁上药好护士药业”“行天健药业集团”“龙宝参茸”三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均为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

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中药材+文旅”模式,以“参中堂”“好护士”“龙参药业”等企业为代表,建成山参文化博物馆,开展了参园观光、采挖体验、药用宣传、保健饮食、产品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推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以山参为主导产业的桓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4年获得国家认定。同年,全市人参总产值规模超过4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药方”。

当工业齿轮的铿锵与森林呼吸的律动同频共振,当中医药的千年智慧与现代的康养科技深度融合,中医文化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高新区产业园里,数字化煎药中心精准复刻《伤寒论》的古法配伍,24小时飘散着草本幽香;温泉度假区里浮动着《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千年哲思……钢铁与绿意共生的本溪,用“本乡本土 本溪本草”的芬芳滋养着“本溪人”的生命元气,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恰似阴阳调和的中医哲学——刚柔相济,方能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 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