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的1号高炉前,从杭州返溪的85岁老人王云眼眶湿润。此刻,他的眼中呈现的是1968年他第一次爬上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炼铁炉时,望着脚下赤红滚烫铁水的激动情景。“那时我们三班倒,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儿,要让新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英国。” 老人的话语依旧坚定而有张力。

这座始建于1905年的高炉群,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活化石”。包括本钢一铁厂旧址、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及事务所旧址等8处遗址,20 余个单体及大量二十世纪初大型钢铁设施设备,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诉说着这座城市与钢铁工业的不解之缘。

百年本钢

从沧桑岁月到辉煌今朝

1905年,日俄战争的硝烟未散,日本大仓财阀趁虚而入,非法成立本溪湖大仓煤矿。此后,历经中日合办、伪满时期的残酷压榨,本溪煤铁资源被大肆掠夺,矿工们在水深火热中艰难求生。

1948年,本溪全境解放,本溪煤铁公司回到人民手中。面对战争废墟和被破坏殆尽的设备,本钢工人以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打响了恢复生产的战役。不到一个月,本溪人民收集献纳器材11185件,仅用数月便让2号高炉流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摧毁了日本叫嚣“只能在这里种高粱”的狂言。

此后,本钢一路奋进,成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中流砥柱。“一五” 时期,工源厂区两座高炉被列为苏联援建重点工程,生铁产能跃居全国第三。从新中国第一支枪、第一门炮,到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潜艇,无数国之重器都用上了本钢生产的钢铁,本钢也因此被誉为 “共和国功勋企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本钢在市场浪潮中乘风逐浪。“七五”到 “十三五”期间,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本钢先后跨越 800万吨、1000万吨、1500万吨等产量目标,产能与技术水平大幅提升。2010年,本钢与北钢合并,产品结构优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超 80%,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着2000万吨级精品钢材基地大步迈进。

合金厂与地工路

工业脉络中的璀璨星火

在本溪工业的版图中,合金厂是一颗耀眼的星星。1950年,本溪合金厂凭借一把勺子、两口大锅、三个模子和四个工人,生产出中国第一块锡基巴氏合金,开启了传奇篇章。 此后,合金厂不断发展,历经岁月洗礼,逐步成为综合性有色金属加工企业。改革开放后,更是引进先进技术,开发出粗化铜箔、钨接点等27种新产品,与高校合作让钼板、钨棒获国家金、银质奖,产品应用于国防、航天领域,成为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佼佼者。

地工路——高峪工业区,则是本溪地方工业发展的缩影。1985年末,这里成为以机械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重点,兼有纺织、化工、电子等行业的新兴工业区。省属全民企业本溪轴承厂,市属全民企业本溪市锅炉厂、本溪水泵厂等25个企业,还有31个市属集体企业坐落于此,职工达27719人,全年产值46213.4万元,占省、市属地方工业全年总产值的37%。2008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城市发展需求,紧扣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对地工路区域实施整体搬迁改造:将区域内正常生产的企业迁至新规划的工业园区,拆除低矮旧楼、危房与棚户,重新改建为商业配套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商住带。如今,住进高楼大厦的“老本溪”,时常念记着昔日的工业“金街”为本溪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那段令人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改革转型

工业之城的重生之路

曾几何时,本溪因过度依赖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面临着高污染、高能耗的困境,一度被称为 “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痛定思痛,本溪踏上了改革转型之路。本溪按照“生态立市”思路,打响“青山、蓝天、碧水”三大保卫战。面对严峻污染问题,本钢累计投资超20亿元实施干熄焦、烧结脱硫等环保技改,2008年关停一铁厂、拆除4座高炉,年削减粉尘排放3.2万吨,煤炭行业关闭百余家小煤矿并提升原煤入洗率;同时启动太子河综合治理、“气化本溪”工程,拆除826台燃煤锅炉,建成污水处理厂等设施。至2010年,全市TSP浓度较2000年下降40%,太子河水质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实现从被动治污到生态改善的阶段性转型,本溪从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转型为“看不够”的城市。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0年,我市工业布局完成由厂居混杂向园区化过渡,全市89.6%的企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了经营机制,一批落后产能和设备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工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改变了以钢铁、煤炭生产为主的产业单一局面,企业由改革开放初的500余户发展到1万余户,产品由400余种发展到3000多种,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煤炭、化工、机械、医药为主,纺织、轻工、电子有所发展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生铁、钢、钢材、水泥、系列中成药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

绿色数字发展 开启智慧工业新征程

1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本溪,考察了鞍钢集团所属的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总书记在企业集控中心察看集控智能系统运行,在车间了解冷轧工序、技术创新、产品性能,并亲切看望劳动模范、青年技术骨干、一线职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像鞍钢这样的国有大企业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多作贡献。

总书记的视察,为本溪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激励着本溪钢铁人奋勇前行,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在开启本溪工业新征程的道路上,本溪步伐坚定,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本钢积极创建“3A”级花园式工厂,投资127亿元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封闭式“智慧料场”,粉尘排放量降低90%。同时,建设光伏电站5座,年发电量1.2亿度,占厂区用电量8%。2024年碳排放较峰值下降33%,提前完成国家“双碳”目标。

数字技术也在本溪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始建于1953年的本溪工具厂,如今已变身为“智慧工厂”。2022年,其5G智慧工厂项目荣获世界 5G大会三等奖,2023年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单位,拥有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9项、工业互联网软件著作权15项,从传统“车铆电焊”迈向工业互联网新时代。

2010年“两钢”重组使本溪成为拥有2000万吨产能的钢铁强市,先后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在汽车板、高强钢、棒线材等产品生产和研发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双高”产品比重超过80%。2021年鞍钢重组本钢,产能跃居全国第二,本钢实现了历史性体制变革,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构建了股权多元化的治理新结构,资产负债率下降13.1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3%;主业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104%,铁精矿产量提升15%,研发投入提高46.57%,高铁刹车片、深海探测器用钢等高端产品打破国际垄断格局。以本钢为中心,带动辐射本溪县人参铁加工园区、桥北钢铁深加工园区、明山区新材料园区、本溪湖资源综合利用园区、南芬铸件园区等涉钢产业园区取得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日臻完善,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承接钢铁深加工企业120余户,生产的发动机曲轴、双金属带锯条、防盗门、工业锅炉、水泵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广受好评。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6.1亿元,相较2020年提升4.3倍;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2户,相较“十三五”末期增长34.9%;“小升规”企业121户、专精特新企业61户;全市共开通5G基站3993个,实现市区全覆盖;全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31家,建成智能工厂、数字车间61个。

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铸就城市之魂

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作为本溪工业历史的见证者,得到了精心保护与开发。本溪湖工业遗产群(1号高炉、洗煤楼等)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7年入选国家工业遗产,该遗产群走过一个世纪,承载着中国工业文明的根基血脉,寄托着世世代代本溪人的精神内核。电影《钢铁意志》在此取景拍摄,提升了遗产群的全国影响。当前,正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应发展为需求,逐步形成集红色教育、影视拍摄、研学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产业园。每年七月前后,各大企业院校的党员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重温艰苦奋斗、拼搏创新的本溪工业精神。

市文旅局局长胡永莉在采访时说:“市文旅局将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和共和国工业发展见证物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工业精神,打造具有本溪特色的工业文化发展模式,继续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和绿色旅游开发的政策支持,推动工业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退休钢铁工人齐先生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作为一名老工人,对这些建筑有深厚感情,每次路过都要进去转转。”在他看来,保护工业遗迹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焕发新生。如今,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不仅是历史的展示窗口,更是工业精神的传承之地,让更多人感受到本溪工业的厚重底蕴。

本溪的工业文化是一部用奋斗铸就的精神史诗,是中国工业精神中“民族气节、家国情怀、创新基因”的生动缩影。从本钢的百年奋斗史,到合金厂的创业传奇;从地工路的兴盛,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本溪工业的繁荣历程令人赞叹。本溪工业文化在岁月中沉淀、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本溪工人,用双手创造了奇迹,淬炼出了“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融入了城市血脉,成为本溪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本溪正沿着绿色、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向着工业强市大步迈进,续写本溪工业文化的新辉煌、新篇章。

本报记者 王福建 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