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本溪日报 2025-9-3 10:03| 我要分享
2004年,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头颅重现世间;时隔21年,雪藏90余载的赵尚志戎装照终见天日。这两项震撼人心的发现,皆出自曾服役于本溪军分区的军旅作家、东北抗联史研究者姜宝才之手。
本溪,这座辽宁省重要的革命老区,土地里浸润着热血,脉络中流淌着荣光,曾是东北抗战的前沿阵地。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司令邓铁梅(本溪县磨石峪村人)、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苗可秀(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苗家村人),两位抗日名将皆诞生于此,他们的英名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热土,更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抗联的烽火,淬炼出一批本溪的作家诗人,催生出诸多与抗联相关的佳作。著名作家、诗人张正隆、姜宝才、王重旭、东来、李秀生、刘纬,或为土生土长的本溪人,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过。他们扎根本溪,创作的《雪冷雪热》《抗联记忆》《绿世界——刘仁与绿川英子的中日情缘》《祖坟》《永恒的记忆——本溪抗联故事选》及抗联系列诗歌等作品,在文坛激起千层浪,为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立下汗马功劳。
本溪的抗日烽火,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便熊熊燃起。日军占领本溪后,爱国民众纷纷揭竿而起,自发组建义勇军。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1931年10月宣告成立;1932年4月21日,辽宁民众抗日救国会与辽宁民众自卫军在桓仁师范学校操场举行盛大誓师大会,唐聚五就任总司令。这支队伍成为东北民众抗日的中流砥柱,掀起抗战高潮,更奠定了桓仁“国歌原创素材地”的历史地位。
1934年,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挺进桓仁、本溪等地,联合义勇军并肩作战,开辟本桓抗日游击根据地,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的主要活动区域,本溪大地上留存着无数抗联遗址,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见证。
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镇的老秃顶子抗联遗址,曾是抗联第一军军部所在,被誉为“辽宁屋脊”上的红色堡垒。遗址区内,杨靖宇将军居住过的地窨子、抗联战士休憩的石洞、会议遗址、哨所、野战医院遗址等历历在目。
1936年,抗联一军作出两次西征的重要战略决策,向辽西、热河进军,旨在开辟新游击区、打通与中央的联系。本溪县汤沟杨靖宇纪念馆前的“靖宇石”,便是抗联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的见证——当年杨靖宇主持会议时曾坐于此石,乡民们为表敬仰,特以此命名。
本溪满族自治县南部的连山关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明两代曾设有驿站,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发生过著名的摩天岭战役。1936年,东北抗联一师在此痛击日军,写下光辉一页。如今,这里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本溪与桓仁交界处的佛顶山、和尚帽子大山,是本溪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核心。抗联将士以这两座大山为依托,修建了众多密营,使这里成为东北抗日武装斗争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被群众亲切称为“红地盘”。如今的关门山、大石湖、老边沟、龙道沟、龙头山、大冰沟等地,仍能寻到抗联密营的遗迹;中共南满省委机关遗址、高俭地村党支部遗址、歪脖望山战斗遗址、八面威山抗联练兵场遗址等,遍布本溪的沟沟壑壑,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为回望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本溪先后建成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与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
坐落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2007年开馆,是全国最大、最全面反映东北抗联历史的国家级纪念馆。馆内通过珍贵史料、图片、文物及现代化声光电手段,生动再现了东北抗联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历程,尤其突出展现了杨靖宇及其领导的第一军在辽东地区的英勇事迹,是了解抗联历史的核心之地。
随后,桓仁北山公园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于2018年9月对外开放,这是全国唯一集中展示义勇军抗战史实的纪念场馆。馆内运用图文展板、多媒体演示、场景复原等多种方式,系统梳理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揭开十四年抗战序幕的历史脉络,凸显了桓仁作为“国歌原创素材地”的史实根基。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溪正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杨靖宇作词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在本溪唱响,激荡人心。有感于此,我挥笔写下:
冻土风雪中,火烤胸前暖;
深山密林里,风吹背后寒。
头颅可断腹可剖,
壮士豪情震山川。
白山黑水间,英魂未走远;
国歌唱响处,征人未下鞍。
八十春秋旌旗展,
抗联精神永流传!
本溪的山水间,镌刻着抗联的烽火记忆,英雄的热血一直在此激荡。当风拂过山林,那是抗联战士的呐喊在回响;当雪落满枝头,那是先烈的忠魂在守护。这片红土地上,英雄的故事从未褪色。本溪与抗联的缘分,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力量。
相信,本溪的抗联遗址、纪念场馆与英雄故事,必将让东北抗联精神如不灭的火炬,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热,照亮前行的路。
【新闻链接】
抗日英雄赵尚志生前戎装照被发现
日前,东北抗联史研究者姜宝才将一张放大黑白照片交给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抗日英雄赵尚志的侄女赵元明。这张抗日英雄赵尚志生前戎装照拍摄于1932年10月底,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得到科学鉴定的赵尚志在东北抗联时期的照片。
1932年10月29日,时任巴彦游击队政委的赵尚志和队长张甲洲率部队攻克东兴县城。经过一夜战斗,他们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结束后,赵尚志等人来到县城一家照相馆拍照留念。于是,赵尚志留下了这张24岁时年轻自信的戎装照。
谈及照片发现的始末,姜宝才感慨万千。2008年10月,赵尚志头骨被安葬在辽宁省朝阳市。英雄魂归故里,可英雄到底是什么形象,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作为赵尚志头骨的发现者,姜宝才先后辗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等地,搜寻收集东北抗联时期的老照片、老资料,翻阅大量抗联书籍和史料。2018年7月,他在沈阳收集到的一份抗联老兵的回忆录(1975年10月油印内部资料)中,发现有一张老照片。后经97岁的赵尚志侄女赵元明确认和北京某权威鉴定中心鉴定,尘封数十载的赵尚志将军生前戎装照得以面世。
尘封数十载,英雄显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