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交通一线牵

——“转山子”抗联水上交通站遗址勘察记


浑江岸畔的“转山子”流传有这样一首民谣:

转山子,少人烟,回云观里住神仙。

三岔口,水连环,抗联交通一线牵。

民谣反映了抗联在桓仁的一大创举,就是利用水上交通线开展抗日斗争。

桓仁抗战文化资源抢救挖掘小组通过查找党史资料和走访调查,发现了1937年12月杨靖宇袭击桓仁雅河日军兵站战斗的遗址。而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又查证出杨靖宇在1934年就开始在桓仁建立水上交通线,开展对敌斗争的史实。

据《本溪人民抗日斗争纪实》“概述篇”的记载:“1934年9月下旬,为粉碎日军‘围剿’,扩大游击区域,杨靖宇率领独立师师部、三团和游击大队,经通化进入桓仁县北甸子境内。”这段历史是当年杨靖宇部队利用水上交通便利从吉林进入辽宁的有力证明。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小组成员顺着当年水上交通线一路探寻,当来到“转山子”时发现,这里只是这条水上交通线的一个连接点。通过相关资料互相佐证,发现这条水上交通线线路之长、辐射面之广,令人赞叹。而一路探查发掘出的“转山子”水上交通员玄光道长的悲壮抗战故事,更是让我们深为感动。

“转山子”也叫“大把”

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和平村11组有个小地名叫“转山子”,一般叫“转山子”的地名都是人围着山转,而这个“转山子”却是个山围着路转。在“转山子”小山上环顾群山,只见周边大山形成一条整整齐齐的圆环形,又似莲花瓣环绕,像这样中间有小山,周边小山几乎等距离环立,且核心又是三江口的地方实是难找。

当地群众说,“转山子”原来叫“大把”,这个名字让人有些费解。他们也是听老辈人讲,说当年“大把”的地名源于一个姓杨的放船人,他是个天生的放船好手,具体名字不详,只知道他排行老大,人称“杨老大”。名字不白叫,他有“三大”:头大、手大、脚大。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江边,所以他早早学会了放船的营生,并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把”,即大舵手。这处渡口便被叫作“大把”。

据说,当年放船时,每逢船队经过“转山子”时都有些异象发生。一次,正逢雨后天晴,夕阳斜照,三江口上出现了两道彩虹,这让杨老大十分惊奇,便下了船,登上“转山子”回云观上查看。只见三江口云雾升腾,群山似一条长龙盘旋四周,这景象犹如仙境一般。杨老大觉得这景象挺神异的,就推开道观门,想让住持道长看看。不承想,老道长已坐化升仙,膝前放着纸墨笔砚,宣纸上书“玄光”二字。

见此情景,杨老大道心忽起,决定不再放船,留下来出家,继承香火,广结善缘,弘道传法。

众船工极力挽留,说他是“大把”,群龙不能无首,而且跑船挣钱快,为什么出家呢?杨老大说出了心里话:有一回自己得了重病,是道长悉心救治让他捡回了一条命。船队经过这里时常受到道长恩惠。如今道长升仙,不能后继无人,断了香火。道长羽化前手书“玄光”二字,想来可能是为他起的道号,这托付之责不能不遵。

从此,“大把”一带少了一个有能耐的放船“大把”,回云观多了一个道号“玄光”的道士。

冬去春来,浑江船队仍然路过岸边道观,一些船友歇锚时便上岸去看他,三江口的“大把”地名便流传开来。

杨靖宇建立水上交通站

1935年秋,杨靖宇路过“大把”,听说了杨老大的故事后,很是感慨,便特意拜访了他,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一次,杨靖宇途经这里去刀尖岭收编抗日武装,回来被日伪军堵在“大把”岸边,他进入回云观找玄光道长解困。道长从草丛中拽出一条小船,让杨靖宇与他带来的随行人员坐船划向前面的小荒沟河,而日军从山上四周观望,只见大江茫茫一片,哪有杨靖宇的影子。

老年人讲,杨靖宇这次脱险提醒了他,后来他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水上交通站,连接东西抗联游击区,减少被日军围堵的危险。

不久,杨靖宇再次从老岭回转桓仁经过这里时,与玄光道长进行了长谈,玄光道长先祖曾在中日甲午战争,日军进攻桓仁时受过伤,这次又听说日军的种种暴行,便毅然接受抗联水上交通员的任命。至此,玄光道长便成为杨靖宇的水上秘密交通员。听当地的老人们讲,道长的任务是储存必要的物资接济路过的抗联队伍,为抗联收集传递情报,帮助运送物资及人员、收治伤病员等。转山子抗联水上交通线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浑江沿线抗战形势的发展。过往的抗联战士亲切地叫他“大胡子老道”,到了回云观就像到了驻地一样,安全又方便。

回云观浴火

1938年1月,杨靖宇带领抗联队伍陆续从桓仁转移到吉林辑安县(今集安市)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其中,最后一支队伍,是1939年5月通过“转山子”水上交通站转移的。

就在最后一批抗联队伍转移后,日军长岛工作班的一名特务化妆成收药材的商人寻踪来到“转山子”。这重要的三岔江口和神秘的道长引起了特务注意,他以上香为名进入道观探查,发现一个瓶子里装有酱油,便询问道长瓶里装的什么东西。道长知道这酱油暴露了自己,因为这瓶酱油是杨靖宇1937年12月攻打雅河日军兵站时缴获的战利品,送给他一瓶尝鲜,自己没舍得吃,这下被敌人抓住了把柄,便称这东西是用棒槌换的,不知道是什么酒。

老年人讲,杨靖宇撤退时动员杨道长一起走,可玄光道长说什么不肯走,说他是出家人,不会引起别人怀疑。再说都撤走了,这里就断了联系……

特务走后,玄光道长知道自己身份已经暴露,留下来肯定是凶多吉少,但自己贸然转移,说不定要牵连附近的群众,加上还有小股抗联队伍要从这里经过,没有补给,行动将很困难。

不出所料,第二天突然闯进十多个日伪军,抓住道长问:“你租过船?你一个道士租什么船?租船运什么?船里是货物还是人?这酱油是哪里来的?”

面对一连串的逼问,玄光道长一点也不慌,他说租船是帮人忙,听说好像是运大豆,自己只是过过手,收点香火钱。至于酱油,是在江边拿棒槌交换的。

见道长如此解释,日军头目命伪军将道长五花大绑拉上船,又把绳子尾端拴上一块大石头,逼道长说出真实身份,否则沉江。道长坚持说自己受他人所托租船,从中挣点香火钱。日军头目大怒:“你地,为红胡子做事,良心大大地坏了!”。面对死亡,道长毫无畏惧:“无量天尊善哉!善哉!吾尊师嘱守江天,复受重托一线连。立世安能失信义,太平有日记真言!”说完纵身一跃跳入江中,以身殉难。

当地老年人讲到这里时说,那时候,江面忽然刮起了狂风,大雨倾盆。人们都说这是神仙显灵了,他化作一道青烟又回到山上道观里。

道长遇难后,日军烧毁了道观,但百姓说杨神仙一直没有走,他要为杨靖宇守住三江口。并且传说每逢大雨过后,道观附近便有身影在飘荡,那就是杨道长。

薪火在这里传续

桓仁抗战文化资源抢救挖掘小组结合采访信息,与《桓仁抗战史》相对照后发现,这条水上交通线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它上通桓仁雅河口,下连宽甸县,途中有五里甸子夹皮沟渡囗摆渡人张秀峰接应。2019年版《桓仁满族自治县志》人物篇记载:“……老人年轻时在夹皮沟村曾为抗日联络站摆渡,并获杨靖宇总司令嘉奖。”,张秀峰的上线就是玄光道长,可惜玄光道长牺牲得早,他的抗战故事大都散落在民间,少有人知。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杨靖宇仅在桓仁南部地区就发展了老漫子火神庙一清道长,夹道子灵寿洞陈仙人,小青沟老道洞白道长、蔡道长,大砍川沟龙泉庵戴道长等为抗联的地下交通员。可见当年杨靖宇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多么的广泛和深入。

纵观这条水上交通线,可窥见一点当年杨靖宇深邃的战略眼光。“转山子”回云观对面是小荒沟河入江口,这种水陆交叉点的地方,是拓展桓仁东路抗联游击区的一个重要支点。党史资料证明:抗联从五女山后、大荒沟医院撤往刀尖岭及吉林老岭的部队,就是在这里进行短暂补给休整的。抗联一军200里水上交通线的建立,是杨靖宇领导辽宁抗战的一大创举,其历史地位及价值十分重要。

2013年,辽宁如意岛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玄光道长的抗日事迹打动,决定投资开发这处集红色历史资源与绿色山水资源于一体的旅游康养区,把杨道长誓守三江口的故事传承下去,并且深度开发这里的康养文化。目前,整体开发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如意岛董事长陪同下来到三江口,在玄光道长牺牲的江面上洒下几杯白酒,以此纪念这位为抗战献出生命的道长。今年5月,桓仁文旅部门传来消息,“大把”抗联水上交通站遗址列入国家“四普”档案,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高 崇 王俊辉 孙晓宣 邢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