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下望溪公园的火山岩形成于1.2亿年前左右,位于育龙路北西侧的山体也是形成于1.2亿年前的白垩纪的玄武岩,路南东侧则是形成于25亿年前的片麻岩……”站在平顶山顶,东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陈家富教授俯瞰着这座被地质资源包裹的城市,目光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赞叹。本溪,宛如一部厚重的“地质史书”,从35亿年前太古宙的岩浆奔涌,到第四纪的冰川刻痕,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地球演化的密码,每一处岩层都诉说着跨越亿万年的地球故事。

亿年奇观 地学殿堂

2005年9月1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本溪市为“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使其成为我国唯一以行政区划名称命名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公园规划面积218.2平方公里,涵盖水洞、平顶山、五女山三大园区,21个景区、30个景点,完整保存了太古代至新生代6个地质时期的演化痕迹,包括太古宙的磁铁石英岩和变质岩,以及全球罕见的奥陶纪灰岩天坑群(该天坑群集中位于明山区卧龙街道金坑村,共密集分布48处),如同一个“华北地质圈层天然博物馆”,吸引着全球地质学家的目光。

走进水洞园区,全长3650米的本溪水洞堪称世界奇观,这处由约4.6亿年前奥陶纪灰岩形成的大型充水溶洞,拥有世界最长可乘船游览的地下暗河。乘船穿行其中,头顶高悬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如利剑悬空,有的似玉笋破土,它们以每100年6.76毫米的速度缓慢生长,默默记录着地球的沧桑变迁。而在溪湖区牛毛岭景区的石炭系本溪组层型剖面更是我国地层学标准剖面。1925年,地质学家赵亚曾在此开展研究,首次命名“本溪系”;次年,李四光与赵亚曾联名发表论文,将其确立为华北地台古生代地层对比的标准。如今,这里不仅保留着400米长的人工观测剖面,清晰呈现23个层位,还矗立着赵亚曾、李四光、盛金章三位地质学家的半身大理石雕像,诉说着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

五女山园区则将地质奇观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山体由下白垩统火山岩构成,陡峭险峻的玄武岩台地记录着远古火山活动的痕迹,而山顶的高句丽早期都城遗址,更是让这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与地质遗迹交相辉映的典范。此外,园区内的沙尖子地热异常带堪称“世界之谜”,在宽1公里、长15公里的区域内,冷点与热点相距不逾百米——夏季冷点结冰,冬季热点冒汽,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为研究地热成因提供了独特样本。

更令人惊叹的是,本溪拥有14处以本地地理名称命名的组级地层剖面,其中本溪组更是成为中国北方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划分的“金标准”,其地层划分方案被纳入《中国地层典》,指导着全国范围内的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探。 在牛毛岭,裸露的本溪组地层中,灰色石灰岩夹杂着黑色页岩,煤层痕迹隐约可见,化石在阳光下泛着细微光泽,这是约3亿年前华北地区“海与陆的对话”“生命与环境共生”的鲜活见证。

地质科普 走进生活

8月23日上午,本溪市平顶山地质文化展示馆内暖意融融。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王东圣正俯身指导孩子们,如何用放大镜细致观察岩石表面的纹理与矿物结晶,让“地球的印记”在孩童眼中变得鲜活可感。

作为探索本溪地质奥秘的重要窗口,这座展馆的展品颇具分量。王东圣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馆内集中展示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更收录了上元古界至中生界期间,以本溪地区地理名称命名的14个组级正层型剖面岩石标本,每一件都承载着本溪独特的地质演化史。

“以前我觉得所有石头都一样,在这里亲手触摸后才发现,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展馆内,市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杜仲围着一块铁矿石标本,难掩兴奋之情。这份鲜活的体验,源自展馆的一大特色——它是全国罕见的没有玻璃罩的地质文化馆,468件矿石标本、化石展品均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从约35亿年前形成的片麻岩,到纹理精美的辽砚原石;从记录远古生命的生物化石,到展现地质运动的构造标本,参观者能亲手触摸这些“地球记忆芯片”,直观感受地质文化的魅力。

谈及展馆的意义,王东圣满含期许:“我希望有更多孩子能通过这里接触到本溪丰富的地质文化,在心里种下探索的种子;更盼着这份热爱能指引他们,未来报考地质专业,待学成后回到家乡,用所学反哺这片孕育了独特地质文化的土地。”

作为本溪地质文化科普的核心阵地,本溪地质博物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溪地质博物馆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2011年3月荣升为中国地质博物馆本溪馆。馆内陈列着国家级珍贵标本30余件、珍稀标本3300余件,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影视及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了地球46亿年的演化历程,以及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三大园区的地质遗迹内涵。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动态演示,直观了解本溪地壳发展变化的历史,以及古地理环境、古气候条件、古生物演化的种种景象,真正实现了“在观赏中学习,在体验中求知”。

依托这些科普场馆,本溪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东北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科技学院等多所高校纷纷在此建立地质实习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前来开展野外实践。据东北大学地质系主任陈家富教授介绍,他每年都会带领学生来本溪课间实习与研学科普,学生们不仅参观了展品,还会深入实地进行考察,通过亲手测量岩层厚度、采集标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目前,本溪国家地质公园已成为培养地质人才的“天然课堂”,让更多人了解到本溪“地质摇篮”“地学殿堂”的深厚底蕴。

守护遗产 赓续传承

地质文化,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瑰宝,更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历来备受重视。在本溪市“六大地域文化”建设中,地质文化赫然位列核心板块,这一规划不仅凸显了地质文化在本溪地域文化体系中的关键地位,更充分体现出本溪市委、市政府对这份“自然财富”的高度重视与守护决心。

“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保护是前提,开发是手段,传承才是最终目的。”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的表述,精准点明了地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核心逻辑,也为当地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将这份理念落到实处,本溪着力构建起完善的地质遗迹保护机制:2020年,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职责正式划转至市林草局,同步建立起市县两级协同管理模式,让保护责任更清晰、管理更高效;2021年,市林草局进一步细化保护举措,编制完成《本溪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项目实施方案》,并成功申请126万元省级林业发展改革资金,专项用于牛毛岭景区、沙尖子地热异常带的科学考察工作,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为地质遗迹的长效保护注入了坚实动力。

对于本溪水洞、牛毛岭本溪组层型剖面等重要地质遗迹,本溪划定了明确的保护范围。在牛毛岭景区,工作人员定期对剖面进行巡查,记录岩层变化情况;在本溪水洞,通过控制游客数量、监测洞内温湿度等措施,避免人为活动对溶洞生态造成破坏。截至目前,本溪已申请地质遗迹保护资金超4000万元,先后实施了牛毛岭景区地质遗迹保护、本溪水洞地质遗迹保护、桓仁望天洞岩溶地质遗迹保护等多个项目,有效保障了地质遗迹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在保护的基础上,本溪积极探索“地质+”文旅融合模式,推动地质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依托51家A级景区中丰富的地质类资源,积极打造“地质+温泉”“地质+冰雪”“地质+研学”等多元化产品体系。在汤沟热泉景区,游客可以在欣赏火山岩地貌的同时,享受富含矿物质的温泉疗养;在关门山景区,秋季的红叶与奇特的火山地貌相映成趣,成为网红打卡地;在硅化木王国主题公园,619棵硅化木耸立其中,让游客仿佛穿越到远古森林。

此外,本溪还借助综艺节目、国际交流活动提升地质文化的知名度。2024年,本溪借助综艺节目《山海有情,一起聊辽》向全球推介地质奇观与民俗文化;2007年10月,本溪成功举办“本溪古生物与地层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古生物与地层研究的前沿课题。这些举措不仅让本溪的地质文化走向世界,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发展 书写新篇

本溪地质文化精神的底色,是对自然馈赠的深切敬畏。从1925年赵亚曾深入牛毛岭开展地质调查,到如今科研人员坚守一线保护地质遗迹,再到新时代文旅工作者创新推广地质文化,一代代本溪人用行动诠释着“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地质人精神谱系。

如今,本溪正全力推进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今年4月15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主任何庆成等专家考察本溪后表示:“本溪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条件,不存在任何影响因素。”目前,我市相关部门正积极推进本溪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及申报工作,力争2028年完成申报,让这座“地质宝库”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品牌。

地质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从太古宙的岩浆奔涌到新时代的文旅繁荣,从地质学家的默默耕耘到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本溪正书写着一部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时代之光的壮丽篇章。当游客乘舟穿行本溪水洞,当学子在牛毛岭剖面触摸岩石年轮,本溪的地质文化已超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照亮着城市前行的道路。这座“地学殿堂”,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现中国城市的底蕴与活力,也为新时代地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着“本溪方案”。

本报记者 王福建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