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记者从市文旅局获悉,自去年三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已完成1215处“三普”文物数据登记及复核工作,全市普查队持续加大新发现文物普查力度,其中“中共中央东北局(本溪)办公旧址”成为全省“四普”新发现文物代表。“目前,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审核工作,明山区被选为全省唯一的四普文物数据审核试点区域。”普查工作队负责人介绍说。
“回首千年往事,多民族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兼具农耕、渔猎和工业文明的多元历史文化特征。这次普查不仅要摸清我市文物家底,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本溪在东北历史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市博物馆馆长靳军介绍说。
文明印记 一脉相承
本溪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
1978年,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山城子乡庙后山的山洞里,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三颗,小孩股骨化石、人工打制石器及少量骨器和用火的遗迹。庙后山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因此被称为“东北第一人的故乡”。
时光飞逝,岁月不居。至新石器时代,本溪地区先民的活动范围显著扩大,太子河沿岸台地及洞穴之中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在桓仁浑江畔的凤鸣遗址出土了距今约六千年的刻画席纹陶片,这是本溪地区目前所见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物。此时的人们已筑屋定居,磨制石器、烧陶垦殖,原始农业与社会形态初具雏形。
夏、商、周时期,本溪的历史演进按下了“加速键”,文化空前繁盛。距今约3000年,活动在本溪地区的族群,主要是貊人,由他们创造的马城子文化分布于太子河上游,是辽东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之一。马城子文化延续千年时光,在广袤的东北亚土地上,独领风骚,并与周边文化产生共鸣。它在接受西邻高台山文化影响的同时,又以强劲态势北上,渗入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西团山文化之中,并与鸭绿江左岸同期文化有着密切交往。
战国时期,先进的中原文化进入辽东山地,泥质陶器、铁器及货币的传入,极大地改变了貊人文化面貌。从我市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短剑墓中,可以看见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公元前3世纪前后,燕昭王在北方开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本溪由此进入中原政权辖区。 公元前221年,秦灭燕的战争波及本溪,本溪纳入秦朝版图。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增设玄菟、乐浪等四郡强化了郡县统治。在燕、秦、汉经营辽东时期,本溪得到了新的开发,人们居住场所从山上渐渐移向了台地和河岸。
高句丽本为貊人的一支,起源于浑江中下游的桓仁地区。西汉建昭二年(前37),扶余王子朱蒙在今桓仁境内建立了高句丽王国。高句丽人在群山之中白手起家创造王朝的这一历史,体现了人类创造力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从这里出发,高句丽在吸收中原及周边民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走过700余年的峥嵘岁月。
建国初期的高句丽,设有平地都城和山上都城,平地都城名叫“卒本城”,即今桓仁下古城子城址,山上都城名叫“纥升骨城”,即闻名中外的五女山山城。高句丽的王族和大臣们平时住在平地都城,发生战争时则退守山上都城。五女山山城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及强大的影响力,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
10—19世纪,本溪历经了辽、金、元、明、清诸朝的统治,这些政权的创建者多为少数民族,民族间的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借鉴、融合,不断形成新的共同体。
在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本溪市区及本溪县归属东京辽阳府,桓仁县归属西京鸭绿府正州。金朝,是女真人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当时的本溪市区及本溪县归属辽阳府,桓仁县归属婆速府,境内分布着多个猛安、谋克等基层组织。金代本溪地区社会发展再次步入繁兴阶段,发现的遗迹、遗物较多,多方金代官印的发现尤为重要,在平山区千金地区出土的大量金代铜钱窖藏,反映了当时商贸往来的繁荣。在蒙古族建立的元代,本溪归属辽阳行省管辖,境内设有连山关驿站。元末,爆发了红巾军起义,起义军攻入辽东,元朝的统治遭到沉痛打击,辽阳行省平章高家奴聚兵本溪平顶山上,割据一方。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决定收复辽东,派出马云、叶旺率大军从山东登莱渡海而来。第二年,明军攻下高家奴占据的平顶山及老鸦山寨,本溪进入了明朝版图。洪武十三年(1380),明朝在辽东及附近地区设置了五个千户所,其中草河千户所设于今本溪境内,统领归顺的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
元末明初,久居牡丹江等处的建州女真不断南迁,永乐二十一年(1423),在酋长李满住的率领下,由凤州(今吉林省海龙县境内)继续南下,来到婆猪江(浑江)流域的兀刺山(桓仁五女山)南,落脚在山麓的瓮村,从此,建州女真在桓仁逐渐壮大起来,开始了从部落向国家迈进的艰难历程。
万历十六年(1588),浑江岸边的董鄂部归附努尔哈赤,强强联合,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夯实了基础。清史专家曾对此高度概括:“大清源于建州,建州兴于桓仁。”奔流着浑江的桓仁热土,聆听了大清王朝的最初胎动。这里连绵不绝的群山,仿佛坚硬的基石一样,托起了清王朝的帝国大厦。我市考古专家梁志龙介绍说。
清代初期,为了维护皇家利益,在东北修筑了柳条边,禁止人们进入边外地区耕种、樵牧、采矿。沿边设有16个边门,本溪县境内的碱厂边门是其中的一处。咸丰、同治年间,柳条边封禁渐弛,形同虚设,前来垦荒者愈来愈多。随着土地私垦日多,游民渐集,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决定设立怀仁县(后改称桓仁)。本溪素以煤铁著称,清初因铁质优异深受官民笃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乾隆年间煤业发展迅速,国家曾以颁发龙票的方式规范开采。为了强化这里的煤铁工业管理,光绪32年(1906)设立了本溪县,从此,本溪开始走向工业城市道路。
文化窗口 一眼千年
一城好山水,能招揽天下客;而历史文化的万种风情,才能真正把“城”的印象留在人的心里。截至目前,我市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在全省公布的革命文物名录中,我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4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51件/套。丰富的文物与遗址,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窗口与名片,让人一眼千年。
“很多人原本以为本溪只有山水美景,走进博物馆才发现,这里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市博物馆馆长靳军介绍说,过去游客来本溪多是为了自然景观,现在博物馆成了必到的一站。近年来,市博物馆接待的游客中,外地游客占比持续走高,博物馆正成为本溪新的城市会客厅。这是人们出游偏好的转变,也从一个层面证明了本溪历史文化魅力不凡。
市博物馆则顺势而为创新策展方式,采用数字化复原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同时深入挖掘本地文化IP,通过沉浸式展览、专家讲座和研学活动等,让静态的历史“可感知”。在小红书上,“本溪博物馆攻略”笔记超过千篇,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博物馆设计的“辽砚冰箱贴”、印章、“庙后山人”搓澡巾等文创产品,成为本溪博物馆之行的“伴手礼”。
今年暑假期间,“2025·少年博物行”暑期研学活动在市博物馆拉开序幕,带领孩子们穿越古今,用双手触摸历史,用心感受家乡的文化脉搏。“感谢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收获颇丰。孩子今天回来还要画黑釉素描,给我讲了很多庙后山的历史。”参加研学游的一位学生家长高度评价这次活动。借助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举办“研学游”“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本溪博物馆成为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旅融合 一泓活水
文化“活”起来,城市“火”起来。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利用,正在给城市文旅经济和城市文化魅力提升带来巨大牵引力。
位于市区的青云山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遗迹,经过多年的软硬件建设,成为了颇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集生态休闲、历史教育、城市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热门景区和文化高地。坐拥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山城的五女山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使我市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两个5A级景区的城市。历史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城市建设和文旅经济发展中,成为激活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泓活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本溪历史文化的精髓。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省级14项,市级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20人。其中,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的本溪社火、本溪松花石砚制作技艺、桓仁木版年画、本溪评书、满族饮食文化等非遗项目在旅游场景中大放异彩,为城市文旅带来新亮点、新活力,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普查文物到展示历史,从保护遗产到赋能发展,我市正一步步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创新路径。让那些珍贵的历史遗址遗迹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让历史的风云激荡,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塑造着本溪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和发展底气。
本报记者 蔡升升 夏子涵
(本文采写得到了梁志龙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