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铁、水、林、路,这些资源不管单独拥有哪一项,都会让一个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时期,发生在本溪的重要历史事件、英烈事迹、战斗故事不胜枚举。应运而生的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老区精神早已写入了当地人的基因、融入了本溪人的血脉。
新时代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全面展现本溪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就是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开展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是促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本溪城市规划,打造红色主题文艺精品……总之,就是把烙印在记忆深处的那股子精气神焕发出来,以一往无前之姿积聚人气热度、激发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改善外界预期,让本溪成为新时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红色场馆承记忆 精神薪火永相传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场馆则是传承民族共同记忆、承载英烈丰功伟绩的“记录者”。它们以历史遗址为依托、以文物史料为支撑,将那些曾在岁月中闪耀的红色故事、革命精神,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场景。
作为东北抗联的重要根据地,我市目前共有18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红星,分布在本溪的各个角落,串联起一条熠熠生辉的红色飘带。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这两座国家级红色场馆内馆藏尤为厚重。走进场馆,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回望历史、缅怀先烈,可以让红色文化在直观感受中传递,在心灵共鸣中传承。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作为唯一一家由中宣部批准建设的全面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历程的综合性陈列馆,它用序厅、主展厅、英烈厅的系统展陈,串联起杨靖宇、宋铁岩等著名东北抗联将领和他们领导下的东北抗联队伍,在这里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历程。馆内不仅珍藏着100余件抗联将领使用过的珍贵文物,更通过网上展馆、流动展板等形式,让东北抗联精神走出展厅。自2007年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超300万人次,是省内外党员干部“重走抗联路”的党性教育基地,更让无数青少年在史料中读懂了那段历史。
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2018年建成开馆,是目前唯一经国家批准的集中展示义勇军史实的纪念性场馆。展馆分为序厅、主题展厅、国歌厅、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名录厅、多功能厅5个区域,集中讲述了在“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屈服的东北各阶级各阶层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与日本侵略者开展腥风血雨艰难抗战的历程。展厅里的照片和展品,将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铺展在参观者的眼前。如今,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通过组织红色宣讲小分队,培训“小小讲解员”,开展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不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使这座纪念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持续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这两座红色场馆,努力复原东北抗战的烽火记忆。它们用最扎实的史料、最鲜活的呈现,让参观者在历史现场中触摸精神脉搏,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凝聚为奋进的力量。
革命精神润本溪 红色旅游启新程
我市红色资源十分丰富,遍布全市各处,它们静静地躺在岁月里,就像慈爱的长辈一样守着祖宅,为后辈们点亮归家的灯火。
为了促进这些宝贵红色资源被更好地活化利用,近年来,我市通过系统整合178处东北抗联遗址、6大纪念片区、633件革命文物,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并推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精心打造的“重走抗联路”红色文旅品牌,让本溪成为了红色教育的重要目的地,每年都会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追寻东北抗联英雄的足迹。本溪满族自治县围绕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杨靖宇纪念馆、关门山抗联密营遗址等资源,整合规划了4条“重走抗联路”路线。游客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穿梭在密林中,亲身感受当年抗联战士们所面临的恶劣环境,深刻体会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桓仁满族自治县全面实施《红色文化专项规划》,对102处抗战遗址遗迹进行全面挖掘保护和有效利用,重点建设了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旧址教育基地、辽宁抗日游击根据地教育基地和龙头山、海青伙洛、大川3个东北抗联遗址公园,再依托这些关键“节点”,整合县委党校、县红色教育服务中心等资源,打造出集“食、住、学、游”于一体的红色教育路线,让更多的人走进桓仁、了解桓仁、记住桓仁。
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我市的乡村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溪满族自治县胡堡村,因杨靖宇将军曾在此主持第一次西征会议而闻名。如今,这里依托红色资源和自然风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打造出“红色+生态+乡村”的旅游模式,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销售山野菜等渠道增收,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通过持续挖掘东北抗联故事的时代价值、拓展“红色+”融合业态,如今,我市的红色旅游产业已超越简单的历史回望,正日益成为驱动地区创新发展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也让这片英雄土地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得以更加鲜活地传承下来。
红色教育进校园 法治守护暖心间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校及相关单位多形式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同步推进红色主题创作实践,让红色基因在校园扎根,让东北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红色教育在校园多点开花。今年“七一”前夕,“我心中的抗联”故事讲述比赛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举行,22名经选拔的师生选手声情并茂地讲述抗联故事,180余名师生代表在聆听中感悟英雄气概。辽宁科技学院与市第二十四中学携手举办“红色薪火・艺润童心”活动,童声合唱、抗联军歌演唱等节目,让红色旋律浸润童心。市第一中学师生围绕“迎七一 颂党恩”主题同台献艺,从独唱到合唱,从舞蹈到朗诵,用22个精彩节目抒发对党的赞颂、传递对未来的期许,凝聚起师生爱党爱国、逐梦前行的决心。市实验小学则以红色歌曲为载体,走进社区与银发歌唱队联袂演出。南芬区苗可秀学校更以红色文化为办学特色,建设抗联精神综合实践专室,让学生在日常浸润中“学英雄、做先锋”。
多元化红色实践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赋能。市政法系统关工委组织孤困少年开展红色研学,走进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南芬区烈士陵园;市客运集团开启红色研学之旅,搭载市高级中学师生赴抗联展馆,车载《红色记忆》视频让旅途成为红色课堂;溪湖区多部门联合走进幼儿园,通过故事讲述、观看红色电影等,让红色种子在幼小心灵萌芽。
红色创作与体验活动同步升温,将红色教育资源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育形式。7月20日晚,“溪山浩气 诗咏忠魂”辽宁诗歌周・本溪抗联诗会在市委党校举行,通过童声合唱、诗朗诵、情景演绎等多种形式,将《给宁儿的一封信》《东北抗联赋》等作品搬上舞台,既有经典诵读又有形式创新,为观众奉上红色艺术盛宴。市委党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精心打造大型情景党课《抗联颂》,以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采用“讲述+表演”、互动式、参与式、沉浸式表现形式,为党员干部提供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学习体验。
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场馆,我市以“红色教育进校园”为抓手,联动红色创作实践,让东北抗联精神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养分,也让本溪红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为了传承好、保护好这份温暖的光彩,市人大深入开展专项调查,并推动《本溪市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二十七条,明晰了红色资源的概念,建立了工作机制和相关制度,明确了工作主体和责任分工,设立了奖惩条款等。
《条例》的施行,给本溪人民的这份坚守披上了法治的铠甲、筑起了法治的长城,让红色资源的保护有章可循、传承有据可依。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誓死不当亡国奴”壮志的告慰,更是对“赓续红色血脉”承诺的践行。在《条例》的护航下,本溪的红色基因必将代代相传,革命薪火定会生生不息。
当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规划的蓝图,当东北抗联精神成为驱动发展的引擎,当少年儿童从红色故事中获取信仰的种子,本溪的红色记忆便不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化作了一往无前的奋进力量。本溪这座英雄城市、这片曾见证无数英雄壮举的土地,也将凭借这股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深挖红色富矿,讲好红色故事,续写“守护红色江山、建设美好家园”的崭新篇章,让烽火辽东的精神密码闪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