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abdfb-4c27-482c-b5d2-62f3a7d0f68d.jpg

本报记者 章 爽 摄 影 林 林

7月20日至8月18日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时段。人们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为此,记者采访了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本钢南地医院、市康宁医院医疗专家。

“中医认为,三伏天既是‘易生病’的时期,也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合理养生能有效驱寒祛湿、增强体质。”近日,本溪满族自治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孙树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伏天养生的核心是“顺应自然”,掌握了“清、调、补”的节奏,才能安然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五个养生误区要不得

过度贪凉。过度依赖空调(温度低于26℃)、冷饮、冷水澡等会导致“阴暑”,引发头痛、腹泻、关节疼痛。

过度锻炼。高温下,剧烈运动易导致脱水、中暑,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熬夜耗阴。三伏天昼长夜短,熬夜会加剧“心火”,耗伤人体津液,导致阴虚内热或气阴两伤,免疫力下降。

过度节俭。很多人,尤其是一些长辈,有剩饭热着吃的习惯。殊不知,夏天食物容易变质,导致胃肠炎。

高温作业。工人或农民常常在高温下作业,很容易中暑,严重的可发展成热射病,死亡率特别高。

八个正确养生方法

避暑防湿是关键。10时至16时,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晒,穿着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早晚凉爽时段,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使用空调或除湿机降低室内湿度,但要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逗留。

切勿过度贪凉。室内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避免冷风直吹身体。运动或大汗淋漓时,千万不可立即冲冷水澡、猛喝冰水、对着空调猛吹,应先用干毛巾把汗擦干,再洗温水澡。

少吃寒凉食物。少食冰冻饮品和直接从冰箱取出的过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外热内寒”。

科学补充水分。定时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每次喝几口温水或常温水更佳。孙树松建议喝温开水或凉白开,绿茶、菊花茶、荷叶茶等淡茶水,绿豆汤、酸梅汤等传统解暑汤。运动量大、出汗多时,可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清淡饮食,健脾祛湿。多食清淡食物,如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西红柿、芹菜、生菜等。但要注意瓜果不要一次性吃太多,尤其是性寒凉的瓜果。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肉、鸭肉、鱼肉、豆制品、鸡蛋等,清蒸、炖煮为宜。主食,如粥品(如绿豆粥、荷叶粥、小米南瓜粥)、面条等,易消化。适当食用健脾祛湿食物,如薏米、赤小豆、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等。生姜,少量做佐料,温中止呕。慎食或少食肥甘厚腻、辛辣煎炸食物,生冷海鲜,过分滋补的食材(如人参、羊肉等)。

适度运动,“动汗为贵”。清晨或傍晚凉爽时分,选择相对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瑜伽、游泳(防溺水)。强度要适中,避免大汗淋漓,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即可,出汗过多反而耗气伤津。运动后,务必补充水分(温的或常温)。高温时段,禁止剧烈运动,严防中暑。

顺应天时,保证休息。一般来说,在23时(子时)前入睡,6—7时起床,保证充足睡眠,可利用午间小憩(20—30分钟)补充精力。

炎热易使人烦躁不安、心火旺盛。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平静、乐观豁达,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冥想、练习书画等方式静心。

抓住“冬病夏治”的黄金期。“中伏是贴三伏贴的关键阶段。如有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痛、慢性鼻炎、脾胃虚寒怕冷、痛经等冬病,并且属于虚寒体质(怕冷、遇冷加重),当前正是进行三伏贴的好时机。”孙树松补充说道,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判断是否适合。此外,也可在三伏天里做艾灸,如督脉灸、关元灸、足三里灸等温阳穴位,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或指导进行。

四点特别注意事项

严防中暑。要学会辨识中暑早期症状,如头晕、乏力、胸闷、恶心、大量出汗、口渴、心慌等。一旦出现,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补充水和电解质。严重者(高热、意识不清)要立即送医。

谨防“空调病”。室内外温差过大、空气不流通、冷风直吹易导致头痛、鼻塞、关节酸痛、胃肠不适等,要注意温度设置和风向。

关注心脑血管。高温、高湿易使心血管负担加重,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格外注意监控血压,按时服药,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

饮食安全。高温易导致食物变质,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物中毒。

●●●酷热难耐,别忘给情绪“降温”!

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体感不适,还有可能悄悄“点燃”人们的情绪。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0℃时,人的情绪稳定性会明显下降,攻击性行为和情绪波动增加。如何在酷暑中保持心理“清凉”?市康宁医院心理专家给出六个小妙招。

高温如何影响情绪?

生理影响:体温调节消耗能量。高温环境下,人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调节体温,导致大脑供氧相对减少,容易引发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绪低落。

睡眠质量下降。炎热天气易影响入睡和深度睡眠,而睡眠不足会降低情绪调节能力,使人更易焦虑、易怒。

环境压力增加。高温可能加剧噪音、拥挤等环境压力。比如,在闷热的公交车上、没有空调的办公室,人的忍耐力会明显下降,冲突概率上升。

建议尝试的六个方法

调节环境温度。保持室内通风,合理使用空调或风扇,避免长时间暴晒。如果条件有限,可用湿毛巾敷额头、手腕,帮助身体快速降温。

调整作息,保证睡眠。尽量在早晨或傍晚进行户外活动,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睡前洗温水澡,而非冷水澡,以免刺激神经兴奋,建议使用透气凉席,提升睡眠质量。

适当运动,但避免过度消耗。选择温和的运动,如瑜伽、游泳或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或中暑。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避免低血糖引发的情绪波动。

饮食调节:清淡+补水。多吃富含维生素B(如全谷物、绿叶蔬菜)和镁(如坚果、香蕉)的食物,帮助稳定神经。

减少高糖、高咖啡因饮品摄入,避免血糖波动加剧烦躁感。少量多次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脱水会直接影响情绪控制能力。

心理调适:学会“暂停”。当感到烦躁时,尝试深呼吸(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帮助神经系统放松。如果情绪即将失控,暂时离开当前环境,到阴凉处冷静几分钟。

社交与情绪释放。与亲友倾诉,避免独自“闷”出坏情绪。该专家表示,可以通过听轻音乐、看轻松喜剧,或尝试冥想、正念练习等方式,帮助大脑“降温”。

“高温不仅考验身体,也在挑战人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该专家讲,这个夏天,不妨从环境、作息、饮食和心理多个维度入手,给自己的情绪也“降降温”。要知道,适当的自我关怀和调整,能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酷暑,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态。

●●●小心“空调病”悄悄盯上你

炎炎夏日,空调成了现代人的消暑“神器”。无论是办公室、商场等公共场所,还是居民家中,空调基本是全天候运转,为人们送来一份清凉。然而,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不少人出现了头痛、鼻塞、关节酸痛、乏力等症状。对此,本钢南地医院内科门诊主任李婷表示,别忽视空调使用中的健康风险,要警惕凉爽背后的健康陷阱。

五种常见症状

“空调病”并非医学上的特定疾病,是指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的人群,因空气不流通、封闭环境得不到改善,造成身体功能衰退的一种病症。李婷告诉记者,三伏天,室外天气炎热,室内吹着空调的凉风,温差较大,如果人体调节系统不堪重负,“空调病”就会趁虚而入。

如果呼吸道感到不适,就会出现鼻塞、喉咙干痒、咳嗽,甚至诱发哮喘或过敏性鼻炎。胃肠道不适,就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空调会降低空气湿度,导致皮肤缺水、发痒、起皮。冷风直吹可能引发肩颈、腰背或膝关节酸痛。室内外温差过大,血管快速收缩扩张,可能引发偏头痛。

此外,长期待在密闭空调房,空气不流通,容易让人体抵抗力变弱,更易感冒。

为什么会找上门?

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最适宜的温差在5℃—8℃之间,但很多空调房温度调得过低(如低于24℃),与室外高温形成强烈对比,容易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引发不适。

空气干燥,细菌滋生。空调制冷时会抽走空气中的水分,使环境变得干燥,容易刺激呼吸道。同时,对人体眼、鼻粘膜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粘膜病。如果空调滤网未定期清洁,会积聚灰尘、霉菌和细菌(如军团菌),随冷风扩散,引发感染。

冷风直吹,肌肉受寒。如果长时间让冷风对着身体吹,尤其是头部、颈部、肩背等部位,可能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差,引发肌肉僵硬和疼痛。

密闭空间,缺氧头晕。空调房通常门窗紧闭,空气流通差,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容易让人感到疲倦、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六招预防小贴士

控制温度。空调温度建议设在 26℃左右,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不超过5℃—8℃为宜。

定时通风。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避免冷风直吹。调整空调风向,大汗淋漓时避免对着人吹,注意保护颈椎、膝关节等部位,必要时使用挡风板。

增加湿度。开空调时搭配加湿器,或放一盆水,防止空气过于干燥,保持相对湿度40%—60%。

定期清洁空调。每1—2个月清洗一次滤网,减少细菌和灰尘堆积。

多喝水,适当运动。及时补充水分,避免久坐,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