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舒

日前,东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带领92名学生走进本溪,在平顶山地质文化展示馆开展为期2天的研学活动。本溪素有“地质摇篮”“地学殿堂”美誉,凭借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与深厚的地学积淀,成为东北乃至全国地质专业实习的理想之地,此次研学再次印证了本溪在地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平顶山地质文化展示馆是探索本溪地质奥秘的重要窗口。一楼聚焦本溪特色地质资源,集中展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以及上元古界至中生界以本溪地区地理名称命名的14个组级正层型剖面岩石标本。这些珍贵的地质遗存,是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的关键实物资料。二楼则以“地质摇篮”文化纪实为主题,全方位呈现本溪丰富的矿产资源、齐全的地层发育以及多样的地质遗迹。本溪拥有22处省级地质遗迹、12处市级地质遗迹,这些地质瑰宝具有地域垄断性、不可再生性、历史性、文化性及观赏性等特征,承载着从建国初期李四光、赵亚曾等地质学家及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活动期间,市有关地质专家全程陪同讲解,为研学之旅注入专业力量。在一楼展区,面对形态各异的三大类岩石标本,学生们纷纷围拢在展柜前,有的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表面的纹理与矿物结晶,有的则认真记录下岩石的颜色、结构特征。当介绍到本溪特有的正层型剖面岩石标本时,学生们求知若渴,不断抛出“这些岩石的形成年代如何精准测定”“剖面的层序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古地理环境”等专业问题,专家结合实际案例,一一耐心解答。

在二楼文化纪实展区,历史悠久的地质书籍与泛黄的勘探手册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大家自发分组,围在展柜前轻声交流,探讨着当年地质工作者在本溪开展研究的艰难与坚持。有的学生指着一本布满批注的《本溪地质调查报告》感慨:“这些文字和笔记,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前辈们用脚步丈量本溪地质的生动见证。”更有学生拿出手机拍摄资料,准备带回学校进一步研究。通过实地观察与专业讲解,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感受到地质科学的魅力,极大激发了探索地学奥秘的热情。

此次研学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本溪地质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烘托了全社会关注、推广地质文化研学的浓厚氛围,为我市校地合作开展地质研学打牢了基础、开辟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