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掌镇姜堡村的农家小院里,乔春林放下锄头便执起剪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耕耘着土地,更在红纸上刻画出本溪山水的灵动与满乡文化的浓厚韵味。作为本溪满族剪纸传承人刘桂芝的关门弟子,乔春林用剪刀和红纸,剪出了自己别样的艺术人生。
层林尽染的关门山不仅令游客沉醉,更深深烙印在乔春林的艺术血脉里。枫叶,自然成为他剪纸创作中最鲜明、最钟情的主题。
清晨,阳光洒进小院,乔春林在磨盘旁专注剪纸。剪刀开合间,红纸碎屑飞舞,转瞬间,一片栩栩如生的枫叶跃然纸上。细看叶缘,并非平滑曲线,而是由无数细密起伏、宛若火焰跃动的锯齿构成。“这叫‘破刀法’”,他指着那灵动的边缘说:“剪刀斜着进出纸面,线条才活络,才能抓住枫叶的神韵。”这份对枫叶形态的精准捕捉,源于他20年来不畏寒暑、深入山林观察采集标本的坚持,他把农民的质朴与坚韧无声地融入每一幅作品中。
为了精进技艺,每逢深秋,乔春林必入深山,细心收集不同品种的枫叶,揣摩叶脉肌理。墙角堆放的枫叶标本,是他最珍视的“自然教材”。“剪纸不是描花样,得把本溪的山水和灵魂刻进纸里。”乔春林说。正如他的代表作《枫叶聚宝》所呈现的那样,99片形态各异的枫叶环绕本溪水洞,叶片间巧妙融入满文吉祥符,阴刻阳刻相得益彰,整幅作品气韵流动,乡土情怀满溢。
浓郁的本溪风物是乔春林剪纸的永恒底色。另一幅备受游客喜爱的作品《满乡献宝》,将山参、猕猴桃、灵芝等本溪特产巧妙融入枫叶图案。为求逼真,他精益求精,甚至用缝衣针一点点挑出人参的根须肌理。
如今,乔春林的剪纸作品不仅挂满自家工作室,更走进了市高级中学校史馆,成为展示本溪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近期,他的作品《一池清莲》代表本溪市在辽宁艺术馆展出,并获得大众好评。
谈及剪纸与种地的联系,乔春林笑着总结:“都是一个道理,要懂得顺应自然,更要用心。”在这方农家院落里,乔春林用一把剪刀,不仅剪出了黑土地的艺术魅力,更剪出了一位农民对家乡文化的深情传承。
本报记者 付丹丹
下一篇:用坚守温暖着城市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