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启民智 宁死不屈赴国难

——追记桓仁满族自治县抗联英烈李向山


李向山,原名李瑞林,号祥山,1884年出生于怀仁县睦亲保(今属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东堡村一大户人家,少时始读私塾,学绩过人,学业结束后从事教育工作,是桓仁教育界非常有名望的爱国人士。

李瑞林29岁时改名李向山。民国以后,他先后担任桓仁县民立学校校长、桓仁地区教育稽查员等职位。李向山秉公尽责、坚持正义,深受民众拥戴。他认为中国落后之原因,主要是缺乏文化知识,尤其在农村,很多青年都因生活困难而不能读书。为了唤起民众觉醒,使贫困百姓增长知识,李向山四处奔走,竭力劝学。

后来,李向山自办一所小学,取名“三乐学校”,招收贫家子女上学,学校以富国强民为宗旨,不仅教授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还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尚武健身和爱国爱民情怀。当时,这所学校的影响很大,吸引桓仁西部以及临近新宾境内的一些农家子女前来读书,对后来一部分学生跟随李向山举旗抗日,参加民众自卫军和抗日联军起到积极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李向山忧心如焚,寝食难安,对东北的危难感到忧虑,对日寇的侵略行径感到愤恨。1932年春,在得知驻守桓仁县的东北军团长唐聚伍正在组织武装抗日后,李向山带领自己创立的“大刀会”参加辽宁民众抗日自卫军,被委任为团长,驻防在华尖子捞道沟岭。在砍川岭的一次阻击日伪军战斗中,他们将装备精良的敌人打得抱头鼠窜。

1934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根据党开辟新游击区的指示,由韩浩率领先遣部队到达桓仁境内。韩浩了解到李向山在桓仁一带的抗日活动后,到海清伙洛大青沟与其接触。随后,李向山由韩浩引荐,见到了杨靖宇。同年8月,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到桓仁布置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并派独立师副师长韩浩等率百余人再次带领队伍到海清伙洛,并在那里设立了临时师指挥部。李向山率领90人正式加入东北人民革命军。

杨靖宇很器重李向山,安排他在军部担任秘书。由于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李向山很快就担任一军独立师副官,他积极协助师长制定作战方案,老秃顶子、八里甸子、高俭地等地相继成为独立师抗日游击战斗的主要活动地区。

李向山不仅多次解决战斗经费问题,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每到一地,他都要召集群众开会,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发动群众参加斗争。他还亲手谱写歌曲,《雪花飘飘》《红军四季歌》等10余首革命歌曲,不仅在革命军战士中传唱,还在游击区老百姓身边传唱。这些歌曲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抗日救国觉悟。李向山还善于教育、联合和改造、收编土匪,在他的努力争取下,桓仁地区的大多数土匪都能听从抗联的统一指挥,有些还接受抗联的改编,成为正式的抗日队伍,在桓仁地区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有利局面。

在李向山的影响和教育下,他的大儿子李在野成为革命军地方工作人员,并以车老板的身份作为掩护,多次从沈阳等地购买枪*支(敏感)弹药、油印机、缝纫机等军需物资,为抗联在桓仁地区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和医院等创造了物资基础。

1935年6月,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一师在仙人洞村建立青年义勇军,李向山和第一师军需部长韩震指挥该部。同年8月,他们又在高俭地村成立反日会,宣传反满抗日,为革命军筹集给养,传递情报。接着,李向山又在海清伙洛、横道河子建立两支60余人的农民自卫队,有力地配合了独立师在桓仁地区的抗日斗争。特别是独立师在桓仁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后,限制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废除了高利贷,保护了农民耕种土地的权利,使根据地群众更加拥护和支持革命部队。

从1935年开始,在日本侵略者的封锁围剿下,抗联活动遇到极大困难,至1936年冬,被迫撤出桓仁地区,只留小股部队与敌人周旋。当时李向山身患疾病,师部留他带领部分战士在原地坚持斗争。在此期间,李向山率领战士们在老秃顶子一带的高山密林中顽强战斗,日军和汉奸对其畏之如虎、恨之入骨,并千方百计诱其投降。然而,即使日军逮捕他的亲人,李向山也决不投降。

1937年1月,由于天寒地冻、食物短缺,李向山的病情愈发严重,已经不能行走。在警卫员外出为其寻找粮食和衣服的时候,被汉奸特务发现线索,当天夜里,李向山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容,怒斥道:“我不当亡国奴,不吃满洲饭!”

敌人的软硬兼施均未使李向山屈服,最后敌人将其残忍地杀害。行刑前,敌人将李向山的双手钉在汽车的厢板上运往刑场,李向山面无惧色,高唱抗日歌曲,直至壮烈牺牲,时年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