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万木葱茏。记者行走在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的山林中,去探访我市的一处革命老区遗址,追寻一段关于“抗联母亲李宝清”那平凡又伟大的故事。
山林间几经辗转之后,记者终于看到了一盘石碾上树立着的石碑——“外三堡抗日民主政府遗址碑”。就是这盘磨,它的主人李宝清曾用其为饥肠辘辘的东北抗联战士磨制过香甜的高粱;也是这盘磨,杨靖宇将军曾站在上面召开大会向战士们指示斗争的方向。如今,老磨无声,于草木间默默经历着岁月风雨的侵蚀;石碑有幸,用依然清晰的字迹铭记着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和人。
李宝清是本溪县碱厂东大阳三道沟的山民(今东营坊乡大阳村)。原本,她与丈夫郭振双依靠勤劳的双手在富饶的辽东山区过着清贫又安详的日子。直到“九一八事变”后, 他们的生活越发难过,赖以生存的山林成了伪满洲国的“统制品”,要给日本侵略者交纳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还时常听说又有同胞被杀害的消息。恨!这是中国人最直观的情感。“咱们可不能容了他们!”这是萌生在李宝清心中最质朴的念头。
193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李宝清家的大门被轻轻敲响,“老乡,能开门留我们住宿吗?我们是红军。”
红军!李宝清一家人早就听说过这个响亮的名字,他们是真打鬼子的队伍,也是当时群众对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前身)的习惯称呼。于是,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迅速将战士们让进了屋里。
李宝清后来回忆说,看得出来,当时战士们又累又饿,但对人都非常礼貌,还表示要铺草在地上休息。
“是咱自己人!”心里温暖的李宝清就推着家里的石磨把高粱米磨了,给战士们做了顿“带馅的饽饽”。第二天,战士们虽然离开了,但留下了宣传干事张洪阁,负责地方组织和宣传抗日救国政策。
在张洪阁的积极号召下,外三堡群众的抗日热情迅速高涨,李宝清全家都积极参与到抗日活动中。不久后,在东大阳成立了抗日地方委员会,这是本溪地区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李宝清被选为妇女委员,而她的家就是秘密交通站。在李宝清的影响下,丈夫郭振双拖着病弱的身体当起了交通联络员,积极给刘影壁沟的抗联战地医院送粮食、送药品、送情报。小叔子郭振文成为了农民自卫队小队长,还有李宝清不到14岁的长子郭凤岐、8岁的长女郭凤珍也参加进来,每当家里有会议召开,郭凤岐就领着孩子们到山上放哨。
1935年春天,杨靖宇将军带领一军教导团来到了李宝清的家里,并站在她家的磨盘上召开了军人大会。那一天,杨靖宇对李宝清的工作高度赞扬,并称赞她是“我们‘红地盘’妇女的榜样”,还为李宝清一家讲了很多抗日救国的道理,也让革命的火种在长子郭凤岐的心中燃起,促使他成为了“儿童团”团长。
“去吧!把小鬼子赶跑!”1937年,在李宝清不舍的眼神和坚定的鼓励下,17岁的郭凤岐跟随杨靖宇将军离开了家乡,毅然加入东北抗联少年营,坚决打击日寇,直到血洒白山黑水之间。
那时,日伪丧心病狂地抓捕东北抗联家属,李宝清不得不带着长女、小儿子和重病的丈夫躲进山林,住在山洞里,以野菜野果为食。残酷的环境下,李宝清和家人们从未后悔,他们挂念着郭凤岐,更心念着东北抗联。
1940年,由于汉奸出卖,李宝清在挖野菜时被捕。面对日伪的严刑拷打,这位伟大的东北抗联母亲坚贞不屈,凭着顽强的信念与毅力扛过了酷刑活了下来,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
终于盼到抗战胜利,但英雄的抗联母亲李宝清却始终没能盼来长子郭凤岐的消息。她知道儿子参军是保家卫国,就在家乡积极参与“土改工作”、支援解放战争、带领妇女搞生产、为孩子们讲东北抗联故事……成为了群众爱戴的“抗联母亲”。直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年逾八旬的李宝清终于从东北抗联老战士王传圣的口中得知了儿子郭凤岐早已在辑安牺牲的消息。那一刻,尽管心中早有猜测,但老人的眼中还是泛红了,片刻的情绪调整后,李宝清老人深情而坚定地说:“牺牲了好,比叛变投敌好!”
这一声“好”饱含了太多的辛酸苦涩,也凝聚了所有英烈母亲的欣慰与光荣。“母亲虽然是普通农民,但她一直坚定地认为为国家付出是光荣的。”子女在回忆李宝清时表示,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们兄妹几人无论是做工,还是务农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是母亲的所想、所愿。”
本报记者 武佳音
下一篇:杨大章:“誓与敌人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