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青山 种植增价值

——桓仁满族自治县古城镇二道沟村中药材产业发展纪实


近日,记者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古城镇二道沟村,抬眼望去,周围的大片农田种的大多是中药材,村民们正聚在一起打理中药材,除草、打药、施肥……忙得不可开交。

“俺们这儿的气温要比县城低5到6℃,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就短,产量也上不来,从前,老百姓守着穷日子干着急。”二道沟村党支部书记姜继君感慨地说,“现在,俺们村发展中药材产业,日子逐渐红火起来,这都得感谢老支书。”上世纪70年代,村“老支书”焉学礼觉得,要想脱贫致富,仅靠那点儿玉米、大豆可不行,必须发展林业经济。他把大伙儿召集到一块儿,坚定地说:“愚公能把大山移开,咱们也一定得把林下经济发展起来,不能眼睁睁地受穷。”当时,虽然也有人怀疑植树造林是不是真能脱贫致富,但大伙儿最终还是决定试一试。接下来的10年间,村里的党员们带领村民在没有任何现代造林工具的情况下,仅凭借镐头和铁锹创造出人工林3000多亩,把贫瘠的荒山变作富饶的绿洲,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此后,村里人坚持在每年春季植树造林,累计植树3万余亩。

大片森林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如今,在通往二道沟村的山路旁有一座造林英雄焉学礼的纪念碑,仿佛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振奋人心、感人至深的造林故事。

到上世纪80年代,人工林逐渐长成,林子里零星长出一些野生中药材,一些村民在耕地之余便进山采集人参、八股牛等野生中药材,获得除土地之外的另一份经济收入。“山上长的药材少,进山采药的人多,卖出的钱也就不多。于是,俺们就想着能不能在山里集中种一些药材,多卖点儿钱。”林下参种植大户都吉才说。当时,在众多中草药材中,人参的市场前景最为广阔,经济收益也最大,成为村民们的首选。

二道沟村民从外地引进新技术,在茂密的人工林里率先种上林下山参。20年后,当第一批林下山参喜获丰收时,大家喜出望外,开始加入林下参种植队伍。“现在全村50多户村民家中都有林下山参,总面积达1500亩。这些年,大部分村民家的林下山参都卖上了好价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守着荒山过穷日子。”都吉才笑着说。林下山参产业趋于成熟稳定后,在前往浙江、安徽等地区做生意的过程中,村民们的眼界逐渐拓宽,又把视线转移到了平地中药材上,相继种起了贝母、桔梗和苍术等近10种中药材。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二道沟村成功与河北安徽等地区的中药材企业建立联系,成为这些企业的重要药材基地。“这些年就一直跟着大伙儿种中药材,前几批苍术的收益特别可观,就是不出远门打工也不用愁。”平地中药材种植户吕思平激动地说。吕思平告诉记者,在中药材生长期间,中药材技术人员会定期到村里提供技术指导。药材长成后,种植大户还帮忙联络销路,这让他下定决心将中药材之路走下去。现在,在二道沟村像吕思平一样的中药材种植户已经有20余户,共发展中药材500余亩。

如今,林下山参、苍术等中药材在这个小山村里遍地开花,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真算得上是“思路一转天地宽”。“今年一定又是一个好年头,往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村民们满怀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