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一场特殊的摄影展在市工人文化宫工运展览馆启幕。此次展览所有作品均出自工业摄影师董凤安之手,通过一幅幅珍贵影像,带参观者回溯本溪工业发展的岁月长河。

董凤安,1960年生于本溪,作为“钢二代”,他的人生与这座工业城市紧密相连。尽管早年钟情绘画,但在父亲的期望下,他最终进入技校学习并成为一名本钢工人。在本钢歪头山铁矿工作期间,其艺术才华崭露头角,成为专职宣传干事。1989 年,因矿里筹建电视台,他前往北京广播学院影视培训班深造,系统学习摄影理论与实践技巧。尽管学习时间仅有短暂的一个月,却为其日后的摄影之路筑牢专业根基。

上世纪90年代,董凤安在完成矿电视台工作之余,积极投身摄影实践。2000年春节,他在内蒙古坝上风景区捕捉到太阳与日晕、幻日同框的罕见画面,作品《世纪之光》一举斩获2002年上海第六届国际摄影艺术展金奖及PSA金质奖章。此后他还深入西藏,凭借《珠峰之晨》《扎达古塔》和《中国西部》3幅佳作,在第十一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中揽获3枚金牌,并接连荣获富士反转片年度优秀摄影师奖、柯达反转片比赛中国摄影十杰奖等诸多荣誉,在风光摄影领域声名远扬。

然而,站在风光摄影巅峰的董凤安,却做出了重要抉择。他深知,家乡本溪在中国近现代煤铁工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可随着时代变迁,众多工业场景与设施正逐渐消失。“有些画面一旦错过,就再难重现。”董凤安表示。于是,他毅然从风光摄影转向工业摄影,决心用镜头留存本溪的工业记忆,守护家乡人的文化根脉。

自此,董凤安开启了漫长的工业摄影之旅。他背着相机,穿梭于本钢各厂区及周边,系统化、专题化地记录工业场景。他钻研光影变化,在构图、用光上精益求精,让废弃的机器、厂房在照片中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大到工厂全景,小到工人使用的桌椅,都是他镜头下的主角。

董凤安尤其注重展现一线工人的状态。他与工人们交朋友,用真诚换取信任,让工人们在镜头前表情自然流露。他的镜头不仅聚焦钢花飞溅、汗流浃背的工作场景,还捕捉他们班前小憩、围坐吃饭等生活瞬间。此外,董凤安还主动寻找本钢和一铁厂的历史性人物,留下诸多珍贵影像,这些照片也在本次摄影展中被展出。“这些人里,很多都是全国劳模,他们为城市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记录他们是我的责任。”董凤安对记者说道。

时光荏苒,不少董凤安照片中的“年轻小伙”,如今已经退休在家,而岁月也在董凤安的脸上刻下痕迹,随着年龄增长,他心中传承摄影之路的愿望愈发强烈。此次市总工会举办的摄影展,不仅是对他多年摄影成果的展示,更成为他传递梦想的契机。站在一幅幅展出的作品前,董凤安感触颇深:“很感谢总工会举办这次摄影展,看到这些照片展出,我心里头真高兴。我也希望未来能借助市工人文化宫这个平台,举办工业摄影的相关培训。现在的年轻人对工业历史了解得太少,而工业摄影是打开这段历史的一把钥匙。我想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技巧,还有对工业摄影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他们。让更多年轻摄影人走进本溪的工厂车间,触摸工业历史的脉络,用镜头延续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

本报记者 郭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