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局获悉,在该县普乐堡镇夹道子河上游龙头山的东北抗联兵营遗址,调查人员发现了杨靖宇将军当年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部密营遗址,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成果。这一重大发现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记者实地走访,跟随调查工作的脉络,探秘这一烽火岁月藏在密林中的“红色堡垒”。
在本次文物普查过程中,桓仁县组织考古、党史研究等方面专业人员多次对龙头山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部密营遗址进行调查。调查区域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道旺抗联兵营遗址”为核心,包含夹道子河上游9条主要支流覆盖地区。遗址大部分分布于海拔500—1150米的头道旺至三道旺山坡上,东距夹道子村约4000米,是东北抗联在桓仁建立的众多密营中保存较好的一处,包含1—9号建筑遗址,1号、2号哨所遗址和洞穴等,共发现194处遗存,其中房址50处、墙体86处、场地6处、储物设施22处、其他遗迹30处,采集到大量标本,主要为武器残件、陶瓷器皿残片、铁质生活用品等。
根据8号建筑遗址布局及1、2号哨所位置分析,8号建筑遗址中的1号房址,极有可能为军部最高领导驻扎的地方,也是军部指挥中心所在地。
8号建筑遗址是以1号房址为中心,向外逐步展开。在1号房址的周围,既有其他建筑遗址常见的土坑,也有其他建筑遗址不见的1、2号圆形小房址,这两处房址基础均以石块堆筑,分析可能是瞭望哨的基础,其上应该搭建木结构的瞭望哨。在1号房址的东南不远处为2号房址,这处房址在体量上小于1号房址。据分析,1号房址很可能是军部重要领导的住处,而2号房址则为警卫人员的住处。另外,1、2号哨所遗址,两者相对建于山路两侧,沿着山路由此上行,可以到达1号房址,这两处哨所遗址,极有可能为1号房址外围的关卡。
据参与此次调查的桓仁县“四普”工作队领队、县文物局原副局长王俊辉介绍,1934年7月至1937年5月,东北抗联在桓仁建立许多密营,与敌人展开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从1936年率领第一军军部自老秃顶子抗日游击根据地迁至此地,到1938年秋天从这里迁离,杨靖宇将军在这里指挥战斗近三年时间。
王俊辉分析,当年杨靖宇将军之所以选择这里为军部所在地,一方面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既具隐蔽性,也便于交通联络; 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中共南满省委机关也将转移至桓仁普乐堡牛毛沟大西岔,杨靖宇为加强第一军党的领导,加之两处地点距离较近,所以把军部迁移至此更利于工作。
曾担任杨靖宇将军警卫员的王传圣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1936年,我们曾获得敌人两个作战计划,其中一个就是妄图利用冬天气候寒冷、大雪封山的机会,跟踪追击,彻底“消灭”东北抗联。因此,杨靖宇就指令所有部队盖密营,准备粮食。东北抗联一军军部先后三次驻扎在龙头山密营,和敌人展开过战斗。
桓仁龙头山东北抗联第一军军部密营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东北抗日联军在本溪地区的斗争史提供了有力的文物佐证。此处遗址发现后,桓仁县相关部门立即开展保护工作,积极建立隔离网等保护设施,切实将这一遗址妥善保护好,也将依托文物充分做好研究和宣传,让东北抗联第一军在本溪的战斗生活故事及展现出的伟大精神更好地传承发扬。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