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我几乎每年都会选一个周末来本溪度假,因为这里有如画的山水、清澈的蓝天。”北京游客王女士说:“本溪越来越美了!”

“咱大本溪新换的电动公交车不仅坐着舒服,还冬暖夏凉。”家住东明的张大姐说:“本溪越来越环保了!”

“楼院里有绿地、有假山,出门有公园、有广场,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也进行了整体改造。”生活在欧洲城小区的许先生说:“本溪越来越宜居了!”

“这几年本溪生态环境更宜人了,国家珍稀鸟类增多,来本溪旅游和摄影、写生的人也多了。”时常到我市各景区踏青游玩的赵女士说:“本溪越来越吸引人了!”

谈及近年来本溪的变化,外地人、本地人不约而同地发出赞叹。

从“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到“天然氧吧”“洗肺圣地”,如今的本溪,已然成为一座“让人看不够的城市”“让人住不腻的城市”。而这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全市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高效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生态环境改善、城乡面貌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5月份,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截至目前,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7.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4.8%,优良天数比率为91.6%,同比改善3.5%……一项项亮眼数据,绘就了“美丽本溪”新画卷。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全市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全市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支持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产业链,着力打造集约高效产业园区;加强再生钢企业动态管理,推动再生资源企业发展;开展运输工具低碳化行动,新增和更新出租汽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辆;积极推进管道运输及陆港联运工程建设。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本钢集团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完成81个项目,剩余10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展入河排污口再排查再整治工作,共排查入河排污口634个,清理合并入河排污口16个,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91个;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作,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短板;完成2024年度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率91.08%,较上年提升0.13%;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进度超40%。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市完成太子城倒虹吸过河管道维修、太子河南岸1.2公里管道清淤等工作;推进辽宁北方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台25蒸吨燃煤锅炉煤改气工程,北营高炉煤气管道已铺设完成。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市更新改造燃气、供暖、排水等老旧管网,四个燃气项目已陆续进场,完成投资1800万元,完成管网建设市政2.32公里,庭院2.55公里、立管4.5公里,安装安全装置“四件套”1833户;六个排水项目进场施工,完成投资6302万元,完成排水管网8.45公里;改造供热管网67.11公里。

以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为抓手促进城市焕新。全市推动盘活金地广场、绿地中央广场、瑞馨佳园、金域蓝湾二期、绿地国际花都等五个停缓建项目,力争实现11个停缓建项目全部复工。

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全市主城区31条主次干路开展百里“文明示范路”创建工作,清理占用车位占道活动商厅80处、地桩地锁210处、石墩及轮胎等杂物200余处、占道经营1.9万余处、店外摆卖7000余处,拆除条幅布幔灯箱拱门等4600余处,清理乱堆乱放各类杂物1100余吨。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全市开展住宅小区“小开荒”整治行动,累计排查整治小开荒113处;组织县区住建部门持续推动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设施建设,新增充电端口330个。

下一步,我市将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严格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和分类水价等制度,全社会单位GDP能源消费量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打造集约高效产业园区,推动再生资源企业发展,培育绿色制造单位40家。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大宗货物铁路运输比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流域综合治理工作,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30.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3%。计划年度营造林8.5万亩,建设省级绿色矿山4家。推进大雅河、太子河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在建在运清洁能源装机总量达440万千瓦。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明亮”工程。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未来,本溪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生活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胡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