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两位骑乘小型电动车出行的残障旅客在铁路本溪站购买了前往天津的车票。正当他们准备进站时,被告知所骑乘的小型电动车不符合高铁携带规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办理退票,按照规定需扣除50元手续费。这50元对于某些旅客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本就生活不易的残障人士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面对损失,两人面露难色。
本溪站客运车间主任张衍闻讯后,立刻赶到他们身边。他耐心细致地向两位旅客解释铁路关于携带电动车的规定,言语间充满理解与尊重。“规定是为了所有旅客的安全,请多包涵。”解释完毕,张衍随即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退票规定是这样定的,谁也不能违反,但50块钱我给您出。”说着从自己口袋中掏出50元现金递到两位旅客手中,以此弥补他们的损失。张衍的举动让两位残障旅客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连声道谢。
这温情一幕,恰好被候车的大连旅客刘女士看在眼里。“他不仅讲清了道理,更用行动分担了他们的难处,这份心意特别珍贵,我觉得这样暖心帮助残障人士的事情应该让更多人看见、学习。”深受感动的刘女士随即联系本报,希望将这股暖流传递给更多人,因为张衍展现的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公共服务应有的温度——在规则框架内,如何柔软地体恤特殊群体的不易。
记者感言:
一张车票,一次受阻,50元钱的得与失,丈量出规定的尺度,更映照出人心的温度。铁路工作人员自掏腰包的动作虽小,却如冬日暖阳,不仅融化了两位残障旅客眼前的窘迫,更诠释了公共服务最动人的内核——规则是冰冷的铁轨,而服务却是铺就温暖的枕木。这50元的补偿不仅是金钱的补贴,更是一份对困境的感同身受,让人看见被规则暂时阻隔的旅程,终被人性的桥梁温柔接续;这50元所补偿的,也远不止一次退票的损失,它更缓解了特殊群体出行时可能遭遇的无助,希望特殊群体出门在外有更多善意陪伴,让公共服务在新时代持续展现文明的熠熠光辉。 本报记者 马小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