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行业,有这样一位工匠,他用27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干就干好、做就做精”的职业信念。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辽宁工匠,更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他就是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热连轧厂轧钢工郭鹏,一位用匠心谱写不平凡人生的普通技术工人。
扎根一线,从技校生到技术状元
1997年,18岁的郭鹏从本钢技校毕业,毅然选择了热连轧厂轧钢生产一线。这里环境艰苦,却是最能锤炼技术的地方。年轻的郭鹏深知,只有扎根一线,才能掌握真正的本领。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操作,晚上挑灯钻研理论知识,短短三年后,21岁的他就在本钢集团职工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成为集团最年轻的技术状元。同年,他还获得了辽宁省“振兴杯”轧钢工第四名的好成绩。
凭借出色的表现,郭鹏先后两次被公派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日本三菱重工学习热轧生产技术。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如饥似渴地吸收先进技术,并将所学与国内生产实际相结合。为了提升理论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东北大学金属材料成型及计算机应用两个本科学业。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积累,让他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尖兵。
多年的轧机操作经验,让郭鹏练就了一副“顺风耳”。他能从轧机运转的声响中判断设备运行状态,这一绝活多次避免重大生产事故。2019年12月7日晚9时许,正在办公室值夜班的郭鹏突然听到轧机传来异常震动声。他当机立断下达全线停轧指令。经检查,确认为R2粗轧机下支承辊“研死”。由于发现及时,油膜轴承内未发现融化脱落的巴氏合金,轴承箱也未因高温变形报废。正是他的敏锐判断,避免了一起严重生产事故。
创新不止,为企业创效八千余万元
郭鹏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他善于发现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近五年来,他提出六十余项合理化改进方案,总结编写了八十余项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参与了热连轧厂三大规程和《热连轧厂质量图谱》的编写,这些成果全部在生产工序中得到应用,成为指导生产的“宝典”。
他的创新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他主持的《降低热轧在线切损》项目,成功将热轧在线切损率降低到0.35%,每年可节约成本900余万元,保持着国内2000mm以上宽带钢轧机切损先进水平。作为六西格玛黑带,他主持的《短流程薄带钢硌印缺陷消除》项目,仅通过降低“硌印”缺陷一项,每年就为公司节约200余万元。
在2300产线增产提效项目中,郭鹏大胆提出更改粗轧物料跟踪方式,并增加“定宽机板坯防碰撞”功能。通过攻关,轧制能力平均提升6块/小时,最高小时块数达到44块。这一项目入选2022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优秀案例。此外,他还在“极限规格批量生产”“DP钢扁卷缺陷攻关”“薄规格高强酸洗板”“超宽幅石油管线钢”等新产品的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参与调试出30余个新钢种,进一步丰富了本钢的产品种类。据统计,他的技术改进和技能创新累计为企业创效达八千余万元。
倾囊相授,打造高技能人才团队
郭鹏深知,钢铁强企需要集体的力量。作为国家级“郭鹏技能大师工作室”和辽宁省“郭鹏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他不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倾囊相授,还汇聚生产线上的技能人才,共同推进技术进步。近年来,他先后在公司、厂进行五十多次专题技术讲座,录制教学视频20余部,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2020年11月17日,他代表钢铁企业做客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直播间,作了题为《破解薄规格带钢稳轧九大难题》的网上直播,吸引了全国各地54000余人次观看,直播间最高峰值人数达27300余人,留言1800余条。
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中涌现出辽宁省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2人、辽宁省技术能手1人、钢铁行业技术能手2人、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3人、本溪工匠2人。5人在行业、省级技术比武中获前五名,工作室拥有16项国家专利。他所带的徒弟中,多人获得各级技能大赛状元。
如今,郭鹏依然活跃在生产一线。他用一项项创新成果和追求极致的信念,继续书写着自己的轧钢人生。他的事迹先后被“学习强国”、《共产党员》、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在钢铁强国的征程上,郭鹏用匠心与坚守,诠释了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尤勇
下一篇:以爱育得桃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