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春刚在矿车维修现场。 图片由本钢集团工会提供
1993年,22岁的方春刚走进本钢矿业歪头山铁矿维修车间,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师傅的第一课就让他铭记终生:“检修工作,检的是时间,修的是技术。”这句话成为贯穿他三十年职业生涯的座右铭。
在矿山设备维修领域,方春刚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他能够根据变速箱机械、电气和液压等运行情况,迅速准确地判断故障成因和确认故障点。这双随感而应、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源于他长期扎根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面对美国进口变速箱修理的难点,他经过反复摸索试验,开发出艾里逊变速箱实验台,制作了几十种专用修理工具,并编制了变速箱大修操作法。这些创新不仅优化了变速箱检修工艺,更将大修工期比过去缩短了50%以上,使用寿命由原来的1000-3000小时提高到5000小时以上,其中单台最长寿命达到36170小时,创下国内最高运行纪录。
2015年,方春刚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突破。作为矿用汽车变速箱专业带头人,他主持研发的“大型矿用汽车关键部件拆装机械平台”获得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奖和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这项创新通过优化工序流程和自制专用工具,显著提升了检修效率。同时,他结合矿车技术资料完善了《矿用汽车管理制度及考核细则》汇编手册,建立了“设备管理人人有责、成本指标人人负责”的管理模式,使变速箱检修费用逐年降低,实现了对矿用汽车运行的“零影响”。
2020年,方春刚在技术创新方面再创佳绩。他领衔改造的环保洒水消防喷水多功能矿用车,改造后的系统运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这项成果不仅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展现了他在设备改造方面的卓越才能。同年,他研发的矿用汽车发动机废气排放连接组件成功突破了大型矿用汽车生产商沿用半个世纪的设计局限,这项创新成果在第二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银奖。
2021年,“方春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2023年晋升为“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领创人,方春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培养出4名高级技师、16名技师,其中在本钢集团首批技术技能人才评比中,工作室成员获得拔尖人才1名、骨干人才5名和潜力人才1名。工作室承接了2项产学研科研课题,起草制定了2项企业标准,认定了3项专有技术。
三十年来,方春刚先后创新设计了7项国内行业领先的改造成果,填补了多项专业技术空白。他主持研发的国内首台百吨级矿用检修车、康明斯发动机声光报警装置等创新成果,累计为企业创效3100余万元。在技术传承方面,他积极参与“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先后到辽宁科技学院等院校进行宣讲,将自己多年技改经验倾囊相授。
方春刚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广泛认可,他先后荣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岗位能手”“辽宁五一劳动奖章”“本溪工匠”等多项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4年,他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方春刚依然活跃在技术创新一线。他正致力于研发新型机械平台装置,实现设备检修人机组合综合应用,以达到安全高效、机械减人、增产增效等目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代表,方春刚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正如他常说的:“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这句话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是对所有技术工人的最好勉励。
本报记者 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