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年的时光被折叠进养老院的四方天地,这里该是生命的终点站还是温暖的避风港?在明山区馨风养老院氤氲的饺子香气里,在89岁周艳荣老人攥着院长苗丽红手心的温度中,答案悄然浮现。一位曾以家属身份踏入养老院的女性,用365天无休的坚守,将冰冷的床号牌化作温热的“家”门钥匙——凌晨陪护的脚步声替代了寂静走廊的滴答时钟,志愿者带来的歌舞声驱散了暮年的孤寂,而每周雷打不动的红烧肉香,则成了老人们丈量时光的人间烟火。当养老院的窗棂飘进2025年的春雪,这里早已不再是等待终章的地方,而是用饺子皮包裹温情、用热汤炖煮牵挂的“家”。
从家属到院长,她把养老院变成“家”
2025年的春天,在明山区馨风养老院内,89岁的周艳荣老人正和几位老姐妹围坐聊天,桌上摆着刚出锅的饺子,笑声混着香气飘满走廊,这样的场景,是院长苗丽红最珍视的日常。从2024年接管养老院至今,这位曾以家属身份走进这里的女性,用365天无休的坚守,将养老院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家”。
“我妈住在这里,我就想把这里变成所有老人的家。”苗丽红的初心很简单。2024年,她因母亲入住馨风养老院而成为“家属”,却在养老院面临转手经营的关键期毅然接手院长职务。从此,她褪去便装换上工作服,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员:深夜查房为老人掖被角,凌晨陪护突发不适的老人就医,甚至亲手为失能老人擦洗身体。护理员夏大姐感慨:“苗院长总说,养老是良心活,她自己就是那颗‘良心’。”
“这里像家,她就是我的女儿”
“苗院长比亲闺女还亲!”89岁的周艳荣攥着苗丽红的手,眼眶泛红。老人从沈阳来本溪求医,最终选择在馨风养老院长住,“这儿有热乎饭、有人唠嗑,还有‘女儿’惦记”。这样的信任,源于苗丽红定下的“铁规”:每周菜单公示——除周一红烧肉、周三包子、周日饺子的“硬菜”外,老人的餐食荤素搭配周周不重样;老人有个大事小情,即使家属缺席,苗丽红这个“女儿”也会顶上……2025年除夕夜,苗丽红带着儿子季承邦和家人与养老院的老人们围炉守岁,在饺子的热气中,周艳荣悄悄抹泪:“这里早就是我的家了。”
志愿者的“入伙记”:从路过到扎根
64岁的明山区武山社区舞蹈队队长乔大姐与馨风养老院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
2024年秋,乔大姐路过养老院,因为平时就愿意和舞蹈队的老姊妹们从事志愿服务活动,路过馨风养老院的她主动进去了解情况,结果受到了苗丽红的热情邀入。“一进门就看见护工蹲着给老人服务,苗院长边包饺子边陪老人说笑,那氛围像极了在家的感觉。”如今,乔大姐和队友们成了馨风的“编外成员”:每周包包子、理发、演出,有时候甚至把舞台搬进院子,她们的加入让这里更加热闹,有了“烟火气”。苗丽红将这种互助称为“福气循环”。她说:“爱心是会传递的”。
“她的家,也是我们的家”
“我妈把心思都搁这儿了。”儿子季承邦既心疼又自豪。2025年元旦,他和父亲陪着母亲在养老院度过。面对外界对养老行业“苦累脏”的刻板印象,苗丽红却总笑着引用儿子的话:“伺候老人是攒福报。”如今,在馨风养老院,工作人员们都是这样评价苗丽红——“在这里没有‘院长’,只有一个照顾着老人们的好女儿!”
4月13日中午,看着窗外的飘雪,安排完老人就餐的苗丽红又开始忙碌起来,探视老人、核对下周菜单……在这个曾被视作“人生终点站”的地方,在苗丽红的经营下,成了流淌着温暖的生命驿站。正如她常说的:“养老院不该是等时间的地方,而是要把时间过成日子。”在这里,每一个日子都浸着红烧肉的浓香、饺子的暖意,以及比血缘更绵长的温情。
本报记者 赵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