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工人喜欢喝酒,这在作家李青松生态散文集《看得见的东北》中有精彩的呈现。“白酒一碗舒筋血”,马永顺等林区人喝酒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劳动保护。冬季伐木,酒抵御严寒;流送木材,酒赋予“赶羊人”勇气。书中记载,喝酒已经成为社交与情感纽带。以至于李青松去林区出差,往往一到吃饭时间就胆战心惊,最怕的就是喝酒,因为自己实在没有那个量。

在林区,置身森林,李青松通过观察森林的细微变化,感知到脚下的东北大地正涌动蓬勃的能量。《看得见的东北》包括“大兴安岭笔记”等十九章,全面呈现了东北林区的历史与文化,荣耀与辉煌,困惑与迷茫,挣扎与新生。内容涉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森林、湿地、河流、荒野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也涉及伐木人、森铁司机、猎人、捕鱼人、护林员的命运和爱恨情仇。书中一个一个奇异幽默的故事,生动反映了东北林区人的坚韧、豪爽、好客、重友情、爱面子和讲义气等特点与地域文化及自然生态的固有关系。全书字里行间浸润着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以及大自然浩荡勃发的生机和蒸腾的力量。

李青松的文字如向导,引领读者深入东北林区各个角落。书中既有对自然生态的描摹,也有对林区人物群像的刻画。在“林老大话当年”中,林区第一代开发者的奋斗与坚守跃然纸上:牛绍祥回忆初入林区的艰辛,住工棚、食粗粮,却怀着建设热忱;高兴东讲述伐木时代的辉煌与落幕,粗壮的水曲柳、红松如今难寻踪迹。郁玉兰的故事增添温情——从江苏淮安到林区的适应,火炕、酸菜、二胡曲,勾勒出平凡生活中的爱意与坚韧。“野性与豪横”的林区语言与性格描写,尽显地域文化。对“大”的偏爱,从“大局长”“大市长”的称呼,到“大碴子粥”“大饼子”的主食,再到说话嗓门亮、做事爱“整大”的风格,无一不体现林区人开阔胸襟与粗犷气质。

李青松写作手法纯熟多样,时而激昂讲述林区开发史,时而灵动描绘自然生物。描写林区变迁时,文字蕴含深沉思考。如伐木工具的叙述,从大片斧、弯把子锯到拖拉机集材,工具演变见证林业生产与生态影响,冷静文笔藏着对自然的敬畏。语言充满地域特色与文学美感。描述自然时,“森林之上的云朵无语,森林底部的苔藓无语”,赋予自然哲思;讲述人物时,“林区人说话嗓门亮,描述事情带夸张”,几笔勾勒鲜活形象。语言既贴合林区粗犷气质,又不失文学细腻。

看得见的东北,是绿,是红,是生命,是起源。本书不仅记录林区生活,更思考生态与人文关系。告别伐木时代之后,东北及东北林区,正是凭借坚韧与美的力量,灵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书中通过林区生态变化,如树木减少、野生动物难觅,揭示过度开发困境;又通过林区人故事,展现他们对森林的眷恋与时代变迁中的迷茫。本书不仅是对东北林区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生态和谐的一次殷切呼唤,让我们在文字中重识东北,也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

□彭忠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