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几千年的,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传统春耕经验和春耕方法,即便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今天,春耕种地也要遵循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原则。在我的记忆中,东北农业在旱田种植上还总结出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开犁先种麦、麻、谷,高粱苞米看气候,大豆两头堵”“先种岗、后种洼”等具体耕种经验。人们根据不同的粮食品种,分别采取扣种、埯种、耲种等种植方法。

耲种相对复杂,是高粱、谷子等作物的主要种植方法。耲种一般需要七人“接龙”组合。一人负责“赶套”,即赶着牛或马拉动安装耲铧的、相似于爬犁的耲耪前行破垅;两人负责接续向破开的垄沟内施放农家肥;一人随后负责播种;一人负责扶“拉子”。“拉子”的底座由“八”字口朝前的三块木板组合而成,后部横板上安装一根竖直的两米高的细木杆,便于人扶着。八字口朝前的两块木板,通过其前孔以长度相等的两条绳索分别连结在耲耪的两侧,以借动力与耲耪同速前行,及时将施完肥、播完种的垄沟拢土合上。扶“拉子”者,既要扶住,还要恰到好处地上提,使“拉子”的后部横板既不离地又不拖地,保证“拉子”合土恰当将垅台拉平。此人还要随耲耪前行速度正常迈步将两只脚笔直地踩在新合成的垅台中心,为后面两人踩实松土“打样”;最后两人一般为妇女劳动力,专事负责“踩格子”,即将扶“拉子”者前行两脚之间的空隙成直线堵严踩实。欲如此,则需“踩格子”者右手拄着由光滑的细木棍做成的“柱杖”亦步亦趋前行。完成的耲种新垅呈中心笔直的凹形。

耲种的七人组合中,播种者必须由“老把式”担纲。耲种播种需通过自制的播种工具“点葫芦”来完成。顾名思义,“点葫芦”的主体是盛放种子的葫芦,在葫芦的顶部开口镶嵌着约1.5米长、由四块长条薄木板组合而成的、手可握住的呈扁宽状的供种子向下流淌的管道,称为“输子”。“输子”的下口安装外“八”字口的“分籽篦子”,可使流下的种子沿各条分籽篦齿呈有一定宽度的扇面均匀散开,而不会淌成一条线。种子的流量由播种人调整设在葫芦口处的活门控制,种子的流速则由播种人用木棍敲打“输子”的力度和速度来把握。种子流量大流速快,不仅会造成种子浪费,而且会致日后苗稠,增大初铲开苗难度。若流量小流速慢,则可能造成日后断苗瞎苗而减产。因此,对播种人的技能要求是很高的。使用“点葫芦”时,播种人通过背带右肩左斜将其挎于身前,葫芦在上,“输子”口朝下。左手握着“输子”,右手拿着约80厘米长、大拇指粗细的光滑柳木棍,随着耲耪的前行速度边前行边有节奏地敲打“输子”。“点葫芦”形似雷琴,播种人敲打“输子”的动作状若拨弦,敲打所发生的清脆之声宛如琴音。辛勤耕耘中亦有曼妙之美。

春耕时节的晨曦中,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起。人们日出而作,人勤马忙耕牛走。时值树木吐绿,草生嫩芽,披着各色盛装向北迁徙的候鸟或倏忽而过,或驻足觅食。有相似喜鹊“姐姐”那身打扮,被叫做“喜鹊花”的小鸟,最喜低翔跳跃在正在耕种的人犁的前后左右,在翻开的新土中捉虫啄食。翘着白羽黑点和黑羽白点相间的并不时开屏的尾翎,啾啾啾的欢叫着,精灵可爱。盎然的生机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春季里多晴朗天气。晨起太阳初升,风和日丽,空气清新,各种声音能传播很远。耕耘的人们的欢笑声、敲打“点葫芦”的当当声、耕牛行马的哞哞咴咴轻叫声、鸟儿们叽叽喳喳的歌唱声。声声和鸣,演奏着令人着迷的晨曲交响乐。这画卷、这晨曲,不仅呈现着春华之美,更预示着秋实的希望。

鞠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