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白杨树,我喜欢白杨树的笔直、挺拔和伟岸。躯干努力向上钻天的“劲”,在茅盾的《白杨礼赞》里,被赋予了人的品格精神。前几天,我回到北台小镇祭祀双亲。路过留下我青涩时光的中学校园,校门口右前方路边第二棵粗壮的白杨树唤起了我的回忆。这棵白杨树正是那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我与同学们亲手栽植的。记忆清晰,我扛来一棵树干笔直,树皮灰绿光滑的杨树苗,立于挖好的树坑内,扶正培土,踩实浇水,结果临近结束时,我的右手小拇指不慎被土中埋藏的碎瓶茬划出了一道血口子……校医给我做了消毒包扎。也是在那时才发现这棵两三人高,小胳膊粗细的白杨树苗的树干上长着好多个豆粒般的“小眼睛”,透露出清澈、单纯和无忧无虑的神情,但好奇的臆想也就是匆匆划过脑海而已。
岁月更迭,四十余年时光匆匆而过。如今,曾经的小白杨已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知道已被人工修剪了多少次,然而新生的枝干依然挺拔向上生长,也新生出好多只小眼睛,如箭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摆,唤起我不尽的回忆和联想。白杨树高大的躯干上,那些曾经注目过我的“小眼睛”,不曾眨眼皮的“小眼睛”,如今都已瞪大褶皱了眼皮的“眼睛”,似乎洞察到了我的内心。白杨树啊!我读懂了《白杨礼赞》里的你,“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
白杨树的“眼睛”,实际上是树干上欲吐出枝芽而枯死或枝条自然折断,再或因人为修剪枝条而留下的疤痕,伴随着树木的自然生长开裂出“眼睛”状,这些光滑树皮上的树疤痕眼睛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顾城的《杨树》中写道:“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 这句诗表达了白杨树在失去枝条后依然能够坚强地生存下去的倔强品格。象征着白杨树在面对自然环境和人为干预时的顽强生存和自我修复能力。
山野里、田埂上,河畔和荒漠边,北方极易生长存活,决不挑剔生存环境的白杨树,哪怕是寒冬中孤独的你,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注目任何一棵白杨树,总会发现有一只“眼睛”在注视你,洞穿你清澈或烦乱的心底。边疆哨所旁的那棵小白杨啊!挺直了伟岸雄壮的身躯,你的期许永远是家乡亲人的欣然。
春来冬去。我见过三北防护林绿浪中你伟岸的身姿,也时常行走在你护航的公路街巷中,饱览原野阡陌河岸畔的身姿。白杨树,你的“眼睛”告诉我,你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眼睛”不仅象征着白杨树的坚韧和适应能力,还代表着对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凝视着周围的世界,记录着四季的变迁和生命的历程。我喜欢在有白杨树的林荫道上走,一边走一边猜想白杨树的每只“眼睛”都应有一段往事故事,因为日出日落他都在看,看尽人间喜乐悲欢。你把怎样的心灵投向白杨树,白杨树就会用怎样的眼神回馈你的心灵,放大你无限的遐想。
下一篇:春 分